“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气象万千的庐山胜景,在某个平常的午后,却遭遇了一场尴尬的“洗礼”。在庐山的石门涧景区,几名外籍游客绕开“禁止下水”的警示牌,踏入清澈的溪流。他们不仅在其中纳凉,更拿出了香皂,开始搓洗身体。白色的肥皂沫随之泛起,顺着水流漂向瀑布下方,而岸边的救生圈,则被他们当作了戏水的玩具。

这一幕,被其他游客的手机记录了下来,并在网络上悄然传开,引发轩然大波。这些行为,一次次将“外籍游客不文明行为”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的质疑直指核心:为何供人欣赏的自然景观,会频频沦为少数人的“私人浴场”?免签政策带来的便利,为何成了部分人无视规则的“通行证”?

一位旅游业匿名人士道出了部分景区的顾虑:“担心处理外籍游客会引发外交或涉外舆情,于是常常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规则的弹性若因人而异,其本身的权威性便会荡然无存。一味的宽容,非但无法换来理解与尊重,反而会纵容更多的越界行为。

规矩,是最美的国际通用语言
山水有灵,亦需规矩为骨。公众的愤怒,并非源于一块香皂或一段视频,而是因为在同一片风景里,我们被教育要珍惜的公共资源,却被他人视为可以随意处置的“澡堂”。这种因行为标准不一而带来的被剥夺感,深深刺痛了人心。

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是中国作为东道主的热情。但这份热情,不应以牺牲规则和管理底线为代价。文明的边界,不因国籍而异。一视同仁的执法不是排外,而是对所有遵守规则者的尊重,也是一个成熟、自信的旅游目的地应有的风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唯有守住规则的底线,庐山的瀑布才能永远以它最洁净、最壮美的姿态,迎接天下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