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忽必烈,大元开国之君。从漠北的蒙古包到江南的乌篷船,是朕亲手将这片万里江山拢入版图,建起中国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可现在不少人提起咱们蒙古人,就说“只识弯弓射大雕”,仿佛朕的大元除了打仗,就没别的能耐了?
去年故宫那场元朝文物展,青花凤纹罐凭颜值刷爆全网,被网友喊“文物界颜值天花板”。但你们不知道——这罐子烧造用的“二元配方”,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已是世界顶尖技术。
更别说大都城里比现代小区还规整的坊市,还有能直达波斯的“国际快递网”。今天朕就以当家人的身份,跟你们好好唠唠,真实的元朝生活到底有多硬核。

你们八成觉得,元朝的都城就是一堆蒙古包凑出来的?那是没见过朕亲自拍板规划的大都城。
1267年动工那会儿,朕特意找来汉人谋士刘秉忠,让他照着《周礼》的规制设计,连城墙厚度、街道宽度都定得明明白白,光城墙就修了24公里,每一寸都藏着讲究。
城里划了50个坊,每个坊都有专属名字,像“澄清坊”“金台坊”,跟现在的小区名一样雅致。更贴心的是,每个坊都设了“坊正”,相当于现在的物业主任+社区民警,治安、卫生全包圆。
齐化门里有个叫王德全的粮商,就住在这些坊里。他后人留下的日记里写过,有回晚上关店后丢了一袋米,坊正带着人排查到天亮,直接把偷米的惯犯揪了出来——这治安,比现在不少老小区都让人安心。
对了,城里还设了专门的公厕和垃圾站,官府立了规矩:乱丢垃圾打六十大板。就这卫生条件,比当时欧洲那些满街污水的城堡,干净得不是一星半点。

别总揪着“民族压迫”说事儿,朕手下的汉人官员,工资可比宋朝同级别官员高不少,实打实的待遇摆在那儿。
《元史·食货志》里写得明明白白,正七品知县每月俸禄10两银子。按当时的粮价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一万五人民币。
通州有个叫李顺的驿卒,就是你们说的“古代快递员”,不光每月有固定薪水,送加急公文还能拿额外奖金。他儿子的手札里写着,过年时父亲买了两匹上等丝绸,给全家老小都做了新衣裳——这待遇,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中等收入。
最有意思的是大都的“外卖服务”。城里的大酒楼都养着“送餐郎”,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街坊百姓,只要点了菜,立马有人骑着快马送上门,跟现在的外卖小哥一模一样,效率还不低。
有回朕换了便服出门,在“孙记酒楼”点了份烤羊腿,刚坐下喝了半杯茶,送餐的小哥就骑着马到了,羊腿还冒着热气。朕问他:“下雨天也这么送?”他说:“官府有规矩,超时要扣工钱,不敢耽搁!”

现在大家都夸“一带一路”厉害,其实早在七百多年前,朕就已经搞出覆盖欧亚的“国际物流网”了。
朕把全国划成19个“站赤”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快递分拨中心,光驿站就建了1383处,驿卒更是超过两万人,连车马粮草都由官府统一调配。
从大都送一封紧急公文到波斯,走陆路用快马接力,20天就能送达;走海路更方便,泉州港出发的商船,能直抵印度、阿拉伯,把丝绸瓷器卖到海外。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就写过,他从威尼斯到大都,走的全是朕修的驿道。每到一个驿站,不仅有热水热饭,还有专人换马,比现在的高速服务区还周到。
不过朕的驿卒也确实辛苦,要是送紧急军情超时,轻则打板子,重则流放。但没人抱怨,因为朝廷福利给得足——驿卒全家都能免交赋税,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优待。

朕不避讳,后来大元丢了天下,确实是朕的子孙没治理好——苛捐杂税逼得百姓没法活,又赶上连年天灾,最终丢了江山。这账,朕认。
但朕绝不能接受“元朝只懂打仗”的偏见。能造出世界顶尖的青花瓷,能规划出堪比现代都市的大都,能建起覆盖欧亚的物流网——这样的王朝,不该只被贴上“好战”的标签。
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胜负,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陌生的时代里,努力把日子过好的样子。
对了,还有人说元朝“不重文化”,可朕当年特意建了“奎章阁”,请汉人大儒编修史书、整理典籍。你们觉得,朕是真的不懂文化,还是被后世误解太深了?欢迎在评论区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