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他十六岁的时候写的,是为了送别一个老朋友。他用了四句话来形容原野上的野草,它们每年都会枯萎又长出来,很有生命力。他用了另外四句话来说他和朋友的离别,他们在荒城边的古道上分手,他很伤感,连野草也好像有了感情。

这首诗很有名,很多人都喜欢,也被收入了很多诗集,小学生也要学习。但是,有些人发现,在一些小学语文书里,这首诗只有前面四句,后面四句没有了。这让很多人感到奇怪和不高兴,觉得这是不尊重经典文化的做法。为什么要删掉后面四句呢?删掉后面四句会怎么样呢?

有些编书的人说,《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太难了,小学生不懂。他们说“王孙”、“萋萋”这些字太少见了,小学生不认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些话太抽象了,小学生不明白。他们就只留下了前面四句简单的话,把后面四句复杂的话去掉了。
第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是白居易的名作,是唐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只是写了白居易的心情和故事,也写了唐代的社会和风景。它不只是有美丽的语言和音乐,也有深刻的思想和寓意。它不只是一首诗,也是一种精神。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去掉了,就相当于把这首诗弄坏了,就相当于把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断掉了,就相当于把这首诗的艺术和精神降低了。这是对经典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负责。

第二,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并不难,小学生可以懂。虽然“王孙”、“萋萋”这些字比较少见,但是通过老师或者书上的解释,就可以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王孙”指的是以前王室或者富贵人家的后代,“萋萋”指的是青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这些字虽然不常用,但是却很有文化内涵和美感。让小学生学习这些字,可以让他们多学一些词汇和文化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多感受一些美丽和想象。至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些话,虽然比较抽象,但是通过画面和联想,就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远芳侵古道”写的是野草野花长得很多,把古老的路都遮住了,“晴翠接荒城”写的是阳光下的青草一直延伸到荒凉的城墙。这些画面既有历史感,又有自然美,既有客观描写,又有主观抒发。让小学生学习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多看一些风景和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多感受一些情感和思维。

《离离原上草》为什么课本删了后四句?我觉得没有必要删掉后四句,反而应该保留全诗。因为全诗才能写出白居易的才情和情怀,才能写出野草的特色和寓意,才能写出送别的场景和感情。删掉后四句,就失去了全诗的精髓和魅力,就削弱了全诗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我希望编书的人能够尊重经典文化,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老师的教学方法,尊重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要随意删改经典文化作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