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他十六岁的时候写的,是为了送别一个老朋友。他用了四句话来形容原野上的野草,它们每年都会枯萎又长出来,很有生命力。他用了另外四句话来说他和朋友的离别,他们在荒城边的古道上分手,他很伤感,连野草也好像有了感情。
这首诗很有名,很多人都喜欢,也被收入了很多诗集,小学生也要学习。但是,有些人发现,在一些小学语文书里,这首诗只有前面四句,后面四句没有了。这让很多人感到奇怪和不高兴,觉得这是不尊重经典文化的做法。为什么要删掉后面四句呢?删掉后面四句会怎么样呢?
有些编书的人说,《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太难了,小学生不懂。他们说“王孙”、“萋萋”这些字太少见了,小学生不认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些话太抽象了,小学生不明白。他们就只留下了前面四句简单的话,把后面四句复杂的话去掉了。
第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是白居易的名作,是唐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只是写了白居易的心情和故事,也写了唐代的社会和风景。它不只是有美丽的语言和音乐,也有深刻的思想和寓意。它不只是一首诗,也是一种精神。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去掉了,就相当于把这首诗弄坏了,就相当于把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断掉了,就相当于把这首诗的艺术和精神降低了。这是对经典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负责。
第二,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并不难,小学生可以懂。虽然“王孙”、“萋萋”这些字比较少见,但是通过老师或者书上的解释,就可以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王孙”指的是以前王室或者富贵人家的后代,“萋萋”指的是青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这些字虽然不常用,但是却很有文化内涵和美感。让小学生学习这些字,可以让他们多学一些词汇和文化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多感受一些美丽和想象。至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些话,虽然比较抽象,但是通过画面和联想,就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远芳侵古道”写的是野草野花长得很多,把古老的路都遮住了,“晴翠接荒城”写的是阳光下的青草一直延伸到荒凉的城墙。这些画面既有历史感,又有自然美,既有客观描写,又有主观抒发。让小学生学习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多看一些风景和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多感受一些情感和思维。
《离离原上草》为什么课本删了后四句?我觉得没有必要删掉后四句,反而应该保留全诗。因为全诗才能写出白居易的才情和情怀,才能写出野草的特色和寓意,才能写出送别的场景和感情。删掉后四句,就失去了全诗的精髓和魅力,就削弱了全诗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我希望编书的人能够尊重经典文化,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老师的教学方法,尊重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要随意删改经典文化作品。
“四旧”都该删!何必留四句。[吃瓜][吃瓜]应加入获奖诗人贾浅浅的写实诗: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简单又好记,不用背诗意!
断章取义可是这里的拿手好戏[得瑟][点赞]
后四句不符合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正能量,所以删!!
扣帽子还是你在行[吃瓜]小学学前四句没毛病。
我只学了前四句,有谁学了后四句的吗?
我小时候学前四句。后来初中学了全部。还有春夜喜雨也是小学只学了前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学生学前四句没毛病,题目改成草也没毛病,但是,应该备注一下节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知道这不是全诗,只是节选,让部分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课余找到全诗学习。
幸亏删了,不然我准背不过
小学 学的,四句就够了。后面的,自己可以 大点再去学。就当是词的上下阙吧,意境不同的。古典文化开个头就行了,全搬上去,不一定好。 以前试着写诗词时,平仄真是头疼。
原来如北,60年了,才知道。
后四句才是诗的重点,结果删了,问过作者了么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各种教辅、课外读物都有后四句,老师也简单说过。你要说你们只有教科书那就没办法了。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习惯就好,连中国文化都想甩掉的汉奸你能让他们完整地保留?一首诗最重要的重点就是后面几句。只留前不留后相当于把餐前的荤段子保留,后面正事觉得晦涩不好懂给抛弃了[笑着哭][笑着哭]
小学用这个版本没啥问题,小编可别上纲上线
这首是上下部,上部众所周知,下部孤本秘闻!
任何一首古诗词,都不可以随意改动。
离离原上谱[点赞]
他们想让你知道他们想让你知道的
总共就这几个字小时候还学了个残本[哭着笑]
只让你看他们想让你看的[哭笑不得]
我89年的,小学也就学了前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