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香港网购越来越方便,内地电商平台各种优惠一波接一波:“一件包邮”“极速送达”“支持香港本地退货”听起来是不是很安心?
来源:星岛头条
但现实往往是——买的时候一时爽,退的时候满头问号。
根据香港消委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他们一共收到超过17,000宗关于网购的投诉,差不多占了全年投诉总量的四成。
这些投诉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真正踩了坑、吃了亏,甚至连货都拿不到、钱也追不回来的惨痛经验。
来源:星岛头条
例如鲁小姐的经历就很典型。她在某内地大型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台¥1650的电脑显示器,页面清清楚楚写着“支持香港本地退”。
为了确保退货方便,她还特地选择了平台合作的快递方式,把货送来香港火炭的物流点,一切按部就班。
结果,收到货之后发现显示器有故障。她立刻申请退货,带着货品到了火炭退货点,等了整整40分钟,却被告知系统问题,暂时无法处理退货。
来源:星岛头条
她无奈把货留下,回家继续等待,运费倒是退了——但只是个开始。
几天后,物流公司通知她:这款商品不支持本地退货,请她自行取回。她傻眼了,明明页面写得很清楚,怎么突然变卦?于是她不断联系客服、提出异议,得到的答复却一直是“该商品不支持香港退货”。
她不甘心,翻查订单截图再次确认退货承诺确实存在。最后她求助消委会,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涉,平台才终于认账,答应退款并处理退货申请。结果虽然是好的,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普通人真的未必受得了。
来源:星岛头条
而更让人头痛的是,有时候你连货都没法好好拿。
杜小姐就遇到了“智能柜乱收费”的情况。她收到取货短信说“24小时内免费,逾时收费$10”。她算得准准的,在短信时间23小时47分钟时去取件,结果还是被系统收了$10逾时费。
她尝试联系物流公司了解原因,但网页只弹广告、APP没回应、热线也无人听。最后她向消委会投诉,调查后才发现:系统虽然是上午10:47发的短信,但她手机实际收到是中午12:27,延迟了近两个小时,但系统早就开始计时。
来源:星岛头条
最终,物流公司承认“技术延迟”导致误收费,并全额退款,但你说这件事值不值那$10?
关键是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后台的时间和你手机接收到短信的时间,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坑”可不是每个人都能预见到的。
还有更夸张的情况。韦先生在网购平台买了几件商品,¥270左右,选择免费集运到港后到自提点取货。他收到短信通知,说货已到达指定自提点。当晚他风风火火赶过去取货,却被告知:“这件下午已经有人来拿了。”
问题是——不是他本人取的!
韦先生很快发现自提点其实是一家小店铺,货物就堆在店外后巷,根本没人管。谁想拿谁能拿,连身份证或验证码都没人检查,连最基本的“对码取件”都没有,搞得他哭笑不得。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他投诉到消委会后,物流公司才承认包裹确实遗失了,最终退回了¥270的赔偿。但这整个过程下来,谁能不心累?
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有的是物流收货地址出错,有的是客服爱理不理,更有一些平台在退货时搞失踪,说好的“港人专属服务”变成港人专属麻烦。
为了让大家避雷,消委会这次也给出了一些贴士,虽然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每一个都很实用。
比如,别只看免运费,要搞清楚收费条款细节,包括最低消费额、逾时费、重量限制等;选择自提点取货时,要注意是自营点还是合作商户,前者比较有保障,后者出了事平台可能不管。
来源:星岛头条
还要特别留意退货政策,有些商品虽然写着“支持退货”,但后面的小字会标注“特殊品类除外”“部分地区除外”等限制条件,最好截图存档;另外,高价或易碎品最好加购保险或选择有保障的物流方式,别贪便宜选了无保障选项,出事只能自认倒霉。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电商平台都“不讲武德”,但只要平台跨境、物流第三方、退货流程复杂,这些“隐形风险”就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所以啊,下一次看到那些看起来很香的“港人福利”,还是别太快下单。
先看清楚条款,留底证据,选稳阵物流——这样才是“聪明网购”。毕竟,买便宜是本事,但避坑才是智慧。
你有过类似踩坑经历吗?留言区等你来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