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最重要的身份是开国皇帝,他的核心竞争力是识人、用人、容错,而非亲自带兵打仗,这也是开国皇帝与顶级名将的关键区别,其中军事能力是其附加属性之一,这一点必须明白。
刘邦起兵时曾担任过的最高职位不过是亭长!刘邦仰仗的部队也仅是沛县子弟三千!
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史记·高祖本纪》
说句难听的,刘邦初期本就是乌合之众!

他西进攻秦路过陈留时,郦食其便点出了刘邦当时的处境。
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刘邦全部的初始资本。
兵得自己征,粮得自己寻,军队得自己训练,打法得自己摸索。
反观白起,他依靠的是“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帝国!
不说其他的就说白起的得意之作,长平之战!
这一战很有代表性。

首先,王龁连续多次打败赵军,赵军的廉颇被迫采取守势,坚壁防守。
其次,秦相应侯范雎,派人离间赵国,令赵王临阵换帅,以赵括代替廉颇。
最后,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道被断绝,为了防止被围的赵军等到救援,特令十五岁以上男子都前往长平,断绝了赵国的救援以及粮草。
被围于长平的赵军四十六日吃不上饭,甚至到了“内阴相杀食”,自己人吃自己人的地步!
这些因素,再加上白起的军事能力,最终促成了长平之胜!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因为我们更喜欢个人英雄史观,所以会把功劳聚焦到一个人身上,也因为这个原因,会人为弱化秦王、范雎等其他人在这场战事中的作用,这就是光环作用。
殊不知,体系是基础,个人是放大器。
再看刘邦,作为首脑,他不仅需要考虑整体战局,还要对单个战场的胜败负责!
回过头来看章邯,秦军的主将章邯不是奴隶军的领军,之所以启用奴隶,章邯说的很清楚,因为来不及征调兵力。这种以奴隶为主的军队,是临时性的。
“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续章邯夜袭项梁时得到的是正规军的支持。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史记·项羽本纪》
章邯最后的失败除了军事的失利,也是因为秦帝国内部体系趋于崩溃,他失去了秦帝国最后的支持。
而说项羽的战力不高,可能没有意识到项羽在发动巨鹿之战时才24岁,在这之前,他刚从楚怀王和宋义手里重夺军事指挥权!

巨鹿之战,他打章邯的主攻目标是粮道。
彭城之战,他打刘邦的方向是从西向东。
都是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
这就是战术,两场以少胜多展现的就是绝对的战力!
最后说一下匈奴,打个比方,我你他三人都跟泰森交过手,我打的是3岁的泰森,你被30岁的泰森打,他打的是70岁的泰森,这能说明我和他更厉害吗?不是吧!
这就像蒙恬面对的是分散的匈奴,刘邦面对的是冒顿统一后巅峰时期的匈奴,时代背景与对手实力完全不同。
怎么比?
秦始皇时期,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迫使匈奴人向北退却七百多里,此役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即便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秦始皇依旧需要筑长城防御匈奴人。

楚汉之争时,北方的匈奴并没有闲着,冒顿单于完成了对匈奴的统一及壮大,当刘邦楚汉战争结束时,匈奴正处于巅峰状态!
(冒顿单于)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𨚗、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匈奴列传》
中原地区经历秦末大起义,楚汉之战,历时将近7~8年,关中地区还曾发生过“大饥”“人相食”的自然灾害。此时如前文所述,‘财匮民贫’的国力基础,急需恢复国力,这是当时历史的大背景!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在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时,刘邦曾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使者带回来的信息是,可以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结果,刘邦听信了这个消息,没有听取刘敬的建议,这是导致刘邦轻敌冒进的主要原因,十几批人都说能打,只有一人反对,换作你,你会怎么选?三人成虎啊!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总结起来,刘邦被围于平城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力不足;第二个原因是听信错误的信息,导致刘邦情报误判,轻敌冒进;第三个原因是刘邦连续战胜项羽、臧荼、利几、智擒韩信后,对于困难已经缺乏清醒的认识,忽略了游牧民族与中原诸侯的战术差异,当然原因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