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盼人穷,恨人富。
这种心思吧,其实很多人私下里都有,只是人前不肯承认罢了。
人性的东西,其实都是很现实的,看见别人过得不好,心里也会偷偷松一口气。
听说熟人倒了霉,竟有一丝说不出的痛快。
你看,人性就这样,怕人有,又怕别人比自己好。
于是,心生一种希望对方倒霉的想法。
可是这种念头看似隐蔽,却最是害人害己。

第一害:这种心思,最先毒害的是自己
你以为诅咒的是别人,其实中毒最深的是自己。
心里装着别人的不幸,其实吧,自己的日子也过不舒坦。
实际上,那些以为诅咒别人,祈祷别人倒霉的人,其实自己也更容易倒霉。
战国时期的庞涓和孙膑本是同窗。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想方设法设计陷害,最后还真的让他受了膑刑。
可后来呢,马陵之战,庞涓兵败自杀。
临终前他还不甘心地喊:“遂成竖子之名!”
到死他恨的,还是孙膑的成功,而不是自己的狭隘。
可以说,一直以来,他整日盼着,最希望的就是孙膑倒霉,可最后倒霉的却是自己。
《朱子家训》里有句话说得好:“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看见富贵的人就巴结,遇到贫穷的人就傲慢,都是人品低劣的表现。
你盼着同事项目失败,整天琢磨怎么看笑话,那自己的工作还能做好吗?
你巴不得邻居家孩子考砸,这种心态下,还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吗?
这就像自己喝了毒药,却指望别人难受。
最后毒发身亡的,其实却只能是自己。
所以,收起那份心思,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
要知道,一个人自己的心里干净了,日子才能清净。
第二害:这种心思,会切断你的所有退路
人这辈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需要别人帮一把。
谁也不例外,因为谁都有倒霉的时候。
但是,你今天却盼着别人倒霉,那如果明天自己落难时,谁还愿意伸手?
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
李斯嫉妒韩非的才华,怕他威胁自己的地位,在秦王面前进谗言,害死了韩非。
后来,李斯自己被赵高陷害,临刑前对儿子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想再和儿子牵着黄狗出门打猎,已经不可能了。
他害韩非时,又何曾想过自己也有走投无路的一天?
《菜根谭》里有句话讲得很透:“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处事懂得退让是高明,是远见,因为今天看似的退步是为明天的进步做准备的。
你今天盼着同行倒闭,明天行业不景气,自己可能连个能商量的人都没有。
你巴不得亲戚落魄,等你家遇到事,就会发现自己连个肯借钱的人都找不到。
这就像过河拆桥,拆得痛快,等你想回头时,发现已经无路可走。
所以,与人为善,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毕竟,你今天帮人搭的桥,可能正是明天自己要走的路。
第三害:这种心思,会把你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最初,你也许只是偶尔闪过一个念头。
可处于这种念头的时间长了,这种心态会改变你的面相,扭曲你的性格。
苏轼和章惇年轻时是好友。
后来章惇当权,把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海南。
他何尝不是盼着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永远不得翻身?
可等苏轼遇赦北归,章惇却被贬到了雷州。
后来,苏轼在给章惇儿子的回信中写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我与令尊相交四十多年,虽然中间走了不同的路,但交情一直都是没变的。
曾经盼着别人倒霉的章惇,最终也活成了被众人唾弃的样子。
而一生坎坷的苏轼,却活成了千古流芳的苏东坡。
古人说相由心生,自己心里装着什么,脸上就写着什么。
而那些老是盼着别人倒霉的人,眉宇间自然会带上一股戾气。
你整天幸灾乐祸,慢慢就会变得尖酸刻薄。
你总是见不得别人好,自然就交不到真朋友。
这就像照镜子,你对着镜子怒目而视,镜中人也会对你横眉冷对。
所以,别让一时的恶念,毁了一生的修行。
▽
说到底,希望别人倒霉,是一个人最亏本的买卖。
因为这样做非但不会让你过得更好,只会让你的心更累。
而且吧,那样也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最终还只会切断你的后路。
其实吧,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
别人好了,你才不会变差,别人成功了,你也能沾光。
当你能开始为别人的幸福而真心高兴时,那你便会发现,自己的世界突然变宽了,路也好走了许多。
毕竟,这世上的幸福足够每个人分享,而你的光芒,从不会因为点亮别人的蜡烛而变得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