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几万一斤的牛栏坑肉桂,也是拼配茶,岩茶圈已经没有纯料茶了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几万一斤的牛肉是拼配茶,几十块一泡的却是纯料?昨晚,李麻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几万一斤的牛肉是拼配茶,几十块一泡的却是纯料?

昨晚,李麻花误入了一个岩茶直播间。

看到链接里几十块一泡的“牛栏坑肉桂”,就知道没必要在这浪费时间。

正准备退出时,被一条评论吸引了注意力。

一位茶友质疑道:“几万一斤的牛肉都是拼配,你这茶也不是纯料吧。”

意料之外的是,主播并没有无视或直接拉黑这位茶友,反而认真解释起来:

“现在市场确实乱,但我们家的岩茶,是5克纯料拼3克其他山场的正岩肉桂,纯料占比很大。”

“这么做,也是为了让更多茶友都能喝到好茶。”

这番“真诚”的发言,似乎打动了不少在直播间观望的茶友,下单数量一下子多了起来。

但实际上,看似坦诚的发言,依旧漏洞百出。

真正的牛栏坑肉桂,5克的原料成本远超百元,几十块根本买不到。

而且,不止主播,那位茶友的发言也是片面的。

几万一斤的牛肉,都是拼配茶?

《2》

不可否认,市面上的确存在着不少拼配肉桂。

它们以低廉的原料成本,迅速占领了中、低端市场。

但在高端岩茶的市场中,纯料茶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茶友口中几万一斤的牛肉,是纯料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拼配。

为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

若茶友们手中有一款顶级的玉料,你会把它敲碎了串成手串,还是基于它天然的形态进行创作雕刻?

真正拥有牛肉资源的茶商,都不会舍得把稀有的牛肉分散去拼配。

纯料的牛肉精制出来,展现的是独一无二的山场气韵。

而当牛肉与其他品类的岩茶混在一起,它必然要面对“泯然众茶矣”的风险。

拥有牛肉资源的茶商要做的,是借助手上的稀缺资源,打出自己的金字招牌,而不是走量、走低价。

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更何况,愿意花上万元去买牛肉的,一般也都是懂行的老茶客。

他们花钱,为的就是那份极致的风味体验。

往牛肉中掺入别的茶,味道不对,他们基本都能喝出来。

卖几万块一斤的拼配牛肉,无异于自砸招牌。

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葬送稳定的客户,实在得不偿失。

对于手握牛肉的茶商来说,只有保证茶味纯正,才能将它的价值放到最大。

所以,主播口中“5克纯料拼3克其他正岩肉桂”的说法,也是在胡扯。

《3》

拼配牛肉,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李鬼。

其中所谓的拼配,不过是将假冒合理化的噱头。

价格低廉的拼配茶,例如开头直播间里几十块钱的,用的基本都是外山茶、外省茶。

用劣质的原料把价格压下来了,买的人自然就多了。

大名鼎鼎的牛栏坑肉桂,谁不想一亲芳泽?

原本几百块一泡的牛肉,现在只要几十块,甚至几块,本就是天大的馅饼。

再加上,“拼配”两个字,会让很多茶友自动降低对茶叶品质的要求。

他们会想,反正是拼配的,还这么便宜,有点牛肉的味道就很好了。

于是,他们说服了自己,在明知茶叶品质有猫腻的情况下,下单了实实在在的假冒茶。

这些一根牛肉都没有的“拼配牛肉”,就这么被接受了。

稍微有点良心的茶商,会用其他正岩山场的肉桂,拼出一款牛肉来卖。

有了正岩肉桂的加入,拼配牛肉的欺骗性就更大了,普通茶客很难喝出问题。

但无论何种情况,都是实打实的欺骗。

整个过程,卖家、买家,都在用“拼配”两个字自欺欺人。

《4》

想喝纯料牛肉的茶友,若是冲着便宜、低价去买,就不要妄想了。

牛栏坑肉桂的独特风味和稀缺性,决定了它的高门槛。

由于产量极其有限,纯料牛肉一般都只按泡卖。

那些动不动就半斤、一斤,月销量几千的牛肉,显然不是真的。

入手牛肉,一定要选择靠谱的渠道。

有口碑的茶商、熟识的资深老茶客推荐,比直播间要靠谱得多。

风味上,独特的山场气息,也能将牛肉与其他茶类区分开。

武夷山核心产区的特殊坑涧地形中,日照时间短、水汽丰盈,养出来的茶青内质饱满,制成成品茶后,茶香层次丰富、茶汤稠滑。

花香、果香、木质香、桂皮香,等等,都是牛肉的常见香型。

香气清幽内敛,柔柔地融在汤水里,带来悠长的回味。

细滑的茶汤带着饱满的滋味包裹舌面,清透灵动,没有分毫的苦涩味。

喝过牛肉之后,再去喝普通岩茶,就很难喝出韵味来了。

《5》

虽然说了很多拼配岩茶的不好,但还是要为拼配工艺说几句公道话。

拼配工艺本身,是岩茶制茶流程中常见的步骤,多用于大红袍。

正常拼配出来的大红袍,茶味均衡稳定,集多个品类的优势于一身。

合理的拼配,能提升茶叶的价值。

但利用“拼配”之名造假的行为,不能被容忍。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