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克农遇特务车夫,三处疑点被他一眼识破

作者:周识宇参考史料:《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实》《广西抗战史料辑刊》《李克农传》1940年秋,皖南事变的阴影尚未降临,但国

作者:周识宇

参考史料:《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实》《广西抗战史料辑刊》《李克农传》

1940年秋,皖南事变的阴影尚未降临,但国共之间的裂痕已愈发明显。桂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交通枢纽与文化重镇,表面上是文化人云集的“自由之城”,实则早已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战场。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虽与蒋介石貌合神离,但在“防共”一事上却出奇一致。

八路军办事处自1938年设立以来,承担着联络桂系、转运物资、护送干部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国民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的出台,军统、中统、桂系情报组等开始对八办实施全天候监视。电线杆下的“修理工”、巷口卖烟的小贩、茶馆里“听广播”的闲人……谁都有可能是特务。

李克农,时任八路军办事处处长,奉周恩来之命坐镇桂林。他表面上是八办的“李处长”,实则是中共在华南情报系统的总掌舵人。面对特务的步步紧逼,他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

一天清晨,李克农如往常一样从八办出门,准备前往桂林办公厅拜会李济深。刚踏出巷口,一辆黄包车便“恰好”停在面前。

李克农没有多想,顺势便坐上了车,然后说道:“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

“好嘞!”车夫满脸堆笑,随后便拉着李克农往外跑。

这时,李克农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车夫拉车的动作非常生疏,起步时一点都不平稳。李克农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车夫的鞋子,虽然他穿了一双旧布鞋,但是非常干净。

这两个疑点让李克农顿时警觉了起来,于是他又询问道:“你拉这一趟要多少钱啊?”

车夫回应:“五分钱!”

按照当时的行价,从八办到桂系办公厅应该只要3分左右,车夫收5分钱很显然不合理。他的这一回答,让李克农认定,他这是坐上特务的车了。

虽然已经识破了“车夫”的身份,但是李克农却不动声色,他知道这些特务只是为了监视他们的行踪,目前还不敢对他们下手。

于是,他干脆将计就计,说道:“师傅,我刚才说错了,我不是去桂林办事处,是去七星岩的‘桂海碑林’。”

特务听后明显一怔,但是不敢拒绝。于是,只好改变方向往“桂海碑林”跑。然而,李克农这一路上却指指点点,半路上又让特务拉着他去了象鼻山,之后又折回到伏波山,再到独秀峰,足足绕了两个多小时。就这样,李克农逛了一圈景点,最后又让特务把他送回了八办门口。

这一路,把特务累得汗流浃背,脚步踉跄,但是他还得强撑笑容。

“师傅,你体力不行啊!”当李克农下车时,他笑着说道。

接着,李克农又询问道:“这一趟要多少钱啊?”

特务当然算不清这一趟的价钱,于是用颤抖的声音说:“您给个8角吧。”

李克农听后哈哈大笑:“出发时要贵了,回来反而便宜了。”

说罢,李克农把一块钱放在了特务手里,说道:“看来你是新手,记住了,这一趟值一块钱!”

回到八办,李克农立即召集情报组开会。他指出:“特务已开始‘贴身’侦查,我们必须升级反制。”

随后,一系列“隐形战争”悄然展开:

八办右侧是一家裁缝铺,店主是广西本地人。李克农亲自出面,以“合作做军服”为由,与其建立联系。随后,在两家之间的院墙下悄悄开凿一洞,外覆衣柜,成为紧急通道。

三名女机要员因频繁外出采买被特务拍照。李克农安排她们“生病住院”,实则转移至了漓江边的小船,护送前往柳州。

一日,厨房发现一包“赠送”的腊肉,香气异常。八办饲养的军犬“黑子”嗅后狂吠不止。李克农立即送检,发现肉中掺有慢性毒药——会致人脏器衰竭而亡。他未动声色,次日将腊肉“回赠”给巷口“卖烟”的特务,对方脸色煞白,从此再未出现。

更令人称绝的是,李克农利用特务的“监听”反制之。他故意在办事处内“闲聊”,透露“八办将迁往贵阳”的假消息。三日后,桂林城特务活动骤减,大批人手调往贵阳方向。八办压力顿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遭伏击,国共合作名存实亡。桂林城内风声鹤唳,八办被列入“限期取缔”名单。

1月15日夜,李济深派人送来一封密信,仅八个字:“山雨欲来,君宜速行。”

李克农看后,沉默良久。他知道,撤离已刻不容缓。但八办人员众多,文件、电台、物资如何转移?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开特务的层层关卡?

他立即启动“杜鹃计划”——一项早已拟定的紧急撤离预案:

1. 情报“清零”:所有机密文件分三类:重要者由机要员背熟销毁;次要者密藏地下;一般者故意遗留,制造“仓促撤离”假象。

2. “分瓣梅花”:人员分五路撤离,每路不超过三人,扮作商贾、学生、难民,路线各不相同,约定在柳州以北的融安汇合。

3. “金蝉脱壳”:李克农本人最后离开。1月21日清晨,李克农身穿长衫,戴墨镜,手提皮箱,从容出门。之后,被一辆挂航空司令部牌照的汽车接走,顺利离开。

数日后,李克农在融安与分散撤离的同志汇合,转道贵阳,最终抵达重庆红岩村,与周恩来重逢。

李克农在桂林的1年11个月,没有枪林弹雨,却步步惊心。他用一场“黄包车之旅”,演绎了情报战的至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让特务为己所用,让监视变成掩护,让撤离成为反击。

今天,桂林八办的旧址仍在,青砖灰瓦,静谧如昔。游客们走过巷口,或许不会想到,曾有一位英雄,坐着特务拉的黄包车,从容逛遍了桂林城。

青山不语,漓水东流。隐秘战线的故事,与李克农的名字一样,在历史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