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本就动荡的南海局势,被美国人再次添加了一份不确定性。中国某商业卫星公司对外透露,前几天,在南海海域发现一艘正上浮的美军核潜艇。然而商用卫星的分辨率无法达到军用级别,因此无法更进一步的判断核潜艇更多信息。
结合9月以来,菲律宾持续在南海闹事、冲击黄岩岛海域我国海警防线时,美军曾经派遣过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高调访问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港口。我们有理由判断,这次在南海上浮的美军核潜艇,大概率就是之前在菲律宾亮相过的“俄亥俄”级核潜艇。
从数据上来说,“俄亥俄”级核潜艇可搭载154枚“战斧”巡航导弹,1600公里的射程,从南海北部发射,足够覆盖东南亚多国的首都,以及辐射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而因为配备了干甲板和掩蔽舱,配置蛙人输送艇,还可搭载66名特战队员执行渗透任务,属于兼具了火力打击能力与特种作战能力的战略核潜艇。
回到事情本身。美国人先是高调让这艘潜艇在菲律宾亮相,随后这几天又故意在南海上浮,让中国卫星看到,这背后显然是有其目的的。个人来看,一方面是为菲律宾撑腰,暗示“军事保护”之意。另一方面,估计是之前潜艇在南海撞山,吃了南海水纹复杂的大亏,这次学乖了,主动上浮,并避免因为行踪不明引发中国战略误判。这一点,其实也凸显了美国佬现在底气不足的现实。
有一说一,估计美国人可能也没有料到,自己这么一上浮,连中国的商业卫星都能在第一时间把它逮个正着。这很大程度凸显了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这种由商业航天技术支撑的透明化监测,既是对传统军事侦察体系的辅助,也为维护海上安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我国当前在轨的遥感卫星已具备亚米级分辨率、快速重访和高精度定位能力,能够识别大型水面舰艇和上浮状态下的潜艇。
当然,也必须承认,商用卫星技术的快速进步,对传统军事保密体系的挑战也是实打实的。这一点,对美国来说是这样,其实对我们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必须指出的是,南海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之一,其安全形势始终牵动着地区乃至全球的神经。而伴随着中美博弈走向白热化,某些地区国家主动站队、引入外部力量介入,这些年来南海地区的外国军事舰机活动频次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水下力量的活动增长尤为显著。
这种态势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沿岸国家的安全利益,更引发全球海洋战略格局的演变。美军此次潜艇行动,恰是这种复杂态势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某些域外国家仍在延续着过时的冷战思维,试图通过军事威慑来维护其地区主导权。
我们中国虽然不愿意强行通过军事力量,整肃地区安全秩序框架,但以当前的恶劣情况,相信我们中国有必要为此提前做出相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