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锦宣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聚光灯于2025年10月起照亮巴山蜀水,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不仅以“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汇万众活力”的规模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更以其“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的核心特质,成为激活巴蜀文艺创作的强大引擎。川渝两地首次联合承办的特殊机缘,让艺术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形成深度共振,在理念革新、标准重构与生态优化层面,为巴蜀文艺注入了持久的创造动能。
一、从地域自赏到时代共鸣的创作转向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国家级平台的视野,为巴蜀文艺带来了三重理念革新,推动其实现从“地域表达”到“中国叙事”的境界跃升。
协同创新理念打破川渝文艺创作的地域壁垒。长期以来,巴蜀文化虽有“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的基因优势,但川剧、蜀绣、巴渝歌舞等艺术形式多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发展,缺乏深度协同。艺术节搭建的联合办节机制,将这种文化同源性转化为创作合力。如由四川人艺、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谁在敲门》整合两地编剧力量与表演资源,通过家庭叙事折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民生变迁。

科技融合理念重构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艺术节倡导的“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原则,在巴蜀作品中得到生动践行。歌剧《尘埃落定》通过数字舞台技术与虚实交织的影像叙事,将藏族文化符号转化为沉浸式视觉语言,以多维视听重构了藏族叙事的时空维度,实现科技手段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当代激活。这种创新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科技为桥梁,让巴蜀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实现有效对接。

人民中心理念深化创作的价值内核。艺术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将人民中心理念内化为艺术创作的灵魂,推出的作品如舞剧《杜甫》《尘埃落定》《谁在敲门》等,均以深刻的人文关怀洞察现实,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引发观众共鸣。同时,还通过多种文化惠民的行动,推动艺术回归人民。如组织18场群星奖惠民巡演,推动优秀作品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川渝两地在主会场、分会场城市举办10场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等,真正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与“人民的节日”的有机统一。
二、从经验创作到精品化生产的体系升级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作为国家最高艺术展示平台,通过文华奖评选改革与精品展示,为巴蜀文艺建立起“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维评价体系,推动其由经验型创作向体系化生产转型。

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艺术节推动传统资源的现代表达。巴蜀地区虽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却因表达方式陈旧而面临“活化困境”。舞剧《杜甫》以现代舞蹈语言诠释杜诗精神,实现历史题材与当代价值观的对话;《天下大足》则把石刻造像转化为百姓生活意象,使千年石窟艺术与当代情感共鸣。这些作品表明,优秀历史创作既要扎根文化传统,更要具备与时代对话的能力。
艺术节还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民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首次增设了15个“文华节目奖”,打破“大制作才是精品”的固有观念,确立多元创作的品质标准。印证了“小型化”同样可以成就“精品性”,拓宽了艺术表达的边界。
在价值实现层面,艺术节构建起“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的双重评价体系。“跟着演出去旅行”等文旅线路,与川渝在地品牌联动,形成“创作—演出—文旅”闭环。歌剧《尘埃落定》和川剧《梦回东坡》等作品,既获专业认可,又通过衍生展览与巡演实现文化传播与市场收益,推动巴蜀文艺从剧场走向生活,拓展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构建的生态重塑
如果说理念革新与标准重构是艺术节带来的“即时效应”,那么创作生态的系统性优化则是其对巴蜀文艺最深远的“催化成果”,这种影响将在未来数年持续释放。
协同创作机制将提供长效发展动能。艺术节推动建立的川渝艺术院团互动机制、联合创作基金与人才交流平台,已超越节会本身,形成常态化运作。《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联合颁布,为传统艺术保护提供了制度支撑;“成渝戏剧双城记”“巴蜀合唱节”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构建起“政策+活动+人才”的协同体系,推动创作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
青年创作力量得到系统性激活。艺术节策划的“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全国青年音乐人创演项目等,精准对接年轻群体需求。四川“青年戏剧展演”联动高校与“文艺两新”,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江畔音乐会”吸引青年参与,推动巴蜀文艺从“师徒相授”向“老中青”梯队转型。青年创作者的新媒体思维与跨界视角,正为川剧变脸、蜀锦织造等注入青春表达。
全民艺术生态实现从“办活动”到“促发展”的转变。“没有围墙的剧场和展馆”理念落地生根,摄影展分会场扩展至11个市县,群星奖作品深入社区巡演。四川“天府百姓大舞台”、重庆解放碑周末音乐会等常态化活动,让群众从观众转变为创作主体。数千万人次的参与和基层“草根达人”登上国家级舞台,为巴蜀文艺注入源源不断的民间养分,形成专业引领与群众创作共荣的生态。
文旅融合生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艺术节期间特别策划了“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积极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未来,“艺术IP+文旅场景”将深度融合。大足石刻主题舞剧联动景区研学、川剧体验融入古镇旅游、群众文艺对接社区文旅,推动巴蜀文艺既成为文化名片,又成为产业引擎,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结 语
从三星堆的青铜文明到川剧的锣鼓铿锵,从杜甫的沉郁诗篇到大足的石刻造像,巴蜀文艺始终有着深厚的创造基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如同一次精准的“催化反应”,通过理念革新激活了文化基因,通过标准重构规范了创作路径,通过生态重塑夯实了发展基础。当这场艺术盛宴的灯光落幕,其播下的创新种子已在巴山蜀水间生根发芽。未来的巴蜀文艺,必将以更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宏大的时代视野、更鲜活的表达形式,在中国文艺版图上书写出更加璀璨的篇章。
作者简介:陈锦宣,四川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