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双休父母孩子全完蛋”——李阳这句话为何说的如此斩钉截铁?
学生周末沉迷游戏、沾染“社会习气”,他主张高中生留校单月归家,但这剂“猛药”是否真能药到病除,仍需冷静审视。
家长的担忧是非常现实的。
当下不少家庭确有周末教育的“失守”:有的孩子把双休过成“游戏狂欢”,屏幕蓝光取代书本墨香;有的家长为补习班费用焦头烂额,却难见孩子成绩起色;零食饮料、碎片化娱乐也确实在消解部分学生的专注力。

学校作为系统性教育场域,在规律作息、集体学习氛围营造上确有优势,这些现实痛点也获得了部分家长的共鸣。
但将“双休”真的与“完蛋”直接画等号吗?是否陷入了非此即彼的认知误区?
如果从正向来看,双休对高中生而言,从来不是单纯的“空白时间”,而是成长不可或缺的“缓冲带”。
长时间高强度在校学习势必会无限的增加压力,若始终不松绑,反而可能失去弹性。

周末里,学生可以补一觉驱散疲惫,和家人聊聊校园趣事,或是在公园散步时梳理知识盲区——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实则在进行一项正常的放松,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回归课堂。
更重要的是,把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学校,本身是对成长规律的误解。
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周末正是家长参与成长的关键窗口。
与其因怕孩子“学坏”而隔绝家庭,不如用陪伴来增加孩子的成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周末计划,既能引导合理分配时间,也能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陪孩子做一顿饭、逛一次书店,这些烟火气的互动,远比单纯说教更能筑牢价值观根基。
真正的教育,本就是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奔赴,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权接管”。

教育从来不是“堵”出来的,而是“疏”出来的。
高中生需要的不是被剥夺双休的“对圈养”,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搭建的“成长坐标系”:学校优化周末作业设计,让学习张弛有度;家长转变教育心态,用理解代替焦虑;社会净化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周末选择。
唯有如此,双休才会成为成长的“加油站”,而非李阳口中的“滑铁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