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斯克最近又上热搜了,不是因为火箭,也不是因为机器人,而是因为特斯拉的FSD,也就是那个号称“全自动驾驶”的系统,在中国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2025年11月6日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亲口确认:
FSD目前在中国只拿到了“部分批准”,但有望在2026年2月或3月获得全面批准。
这个消息一出,国内智能驾驶圈立刻炸开了锅。
有人欢呼“终于等到你”,也有人嘀咕“来得有点晚”。
那么,FSD到底是什么?
它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现在才走到这一步?
对普通消费者、本土车企乃至整个行业又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
先说结论:FSD入华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拉锯战;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纸老虎;
它的到来不会立刻改变市场格局,但会实实在在推动整个行业往前走一步。
FSD到底是个啥?
很多人一听“全自动驾驶”,以为车子能自己开,人躺平就行。
其实不是。
至少到现在为止,FSD还属于高级辅助驾驶范畴,官方定义是L2级别,也就是说,驾驶员必须全程盯着,随时准备接管。
它能帮你变道、跟车、识别红绿灯、在城市里导航,但遇到复杂情况,比如施工路段、突然窜出的电动车、或者一个没信号灯的环岛,它可能就懵了。
在美国,FSD已经跑了几十亿英里的路,用户超过200万。
靠着海量数据和端到端神经网络,它的表现确实比很多竞品更流畅、更“像人”。
但问题在于,中国路况和美国差太多了。
想象一下:早高峰的北京中关村,外卖小哥骑着电驴从你车头前“鬼探头”;
上海的小巷子里,行人、自行车、快递三轮车混在一起;
成都的环岛上,七八辆车同时抢道……
这些场景,在美国几乎不存在。
所以FSD刚进中国时,表现可以用“水土不服”来形容:
压着实线变道、误闯黄灯、搞不清公交专用道,甚至有车主反馈它差点闯红灯。
这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训练数据不够“接地气”。
为什么FSD在中国推进这么慢?
原因很简单:数据、法规、本地化,三座大山。
首先是中国对数据安全的严格管控。
按照《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车辆在中国采集的道路图像、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不能随便传到境外服务器。
而特斯拉的FSD训练主要依赖北美数据中心,这就卡住了脖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斯拉只能“曲线救国”:
用网上公开的中国道路视频,在模拟环境中训练模型。
听起来很聪明,但效果有限。
就像一个美国人通过看抖音学开车,再努力也很难理解“加塞文化”或者“电动车优先权”。
其次,中国的交通规则复杂且地域差异大。
同一个路口,在深圳可能是红灯右转允许,在北京就不行;
有些城市有“左转待行区”,有些没有;
还有大量非标准标线、临时施工、占道经营……这些都需要本地化算法专门适配。
最后是监管态度。
中国对自动驾驶一直持“谨慎开放”原则。
一方面鼓励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FSD这种高度依赖AI决策的系统,监管机构必须反复验证其在中国真实道路环境下的可靠性。
过去几年,特斯拉一直在配合做测试、提交报告、调整策略,直到今年才拿到“部分批准”,也就是可以在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试运行。
马斯克说2026年初有望全面获批,说明双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这背后,既有特斯拉的妥协,比如承诺数据本地化处理,也有中国监管体系的成熟,比如正在制定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细则。
FSD来了,国产智驾会被“打趴下”吗?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答案是:短期不会,长期要看真本事。
目前,国内头部玩家如华为ADS 4.0、小鹏XNGP、蔚来NAD等,已经实现了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覆盖城市数量、功能完整度都不输FSD。
尤其是华为,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雨雾天气、低光照环境下表现更稳。
而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虽然成本低、扩展性强,但在极端场景下容易“眼瞎”。
更重要的是,本土厂商有天然的数据优势。
他们每天在中国道路上收集真实驾驶数据,迭代速度极快。
比如华为ADS 4.0已经支持全国200多个城市、50万个停车场,能做到“车位到车位”全自动。
这种深度本地化,是远在加州的特斯拉难以复制的。
不过,FSD也有自己的杀手锏:规模效应和全球数据闭环。
一旦在中国全面落地,数百万辆特斯拉将实时回传驾驶行为,在合规前提下,通过“影子模式”不断优化算法。
这种滚雪球式的进化能力,会让它的体验越来越顺滑。
所以,与其说FSD是来“碾压”国产的,不如说它是来“抬高门槛”的。
以前大家比谁先上线城市NOA,现在要比谁更少接管、谁更懂中国司机的习惯、谁在暴雨天还能稳稳刹住车。
这种竞争,对消费者是好事。
对普通用户意味着什么?
最直接的好处是:选择更多,价格可能更实惠。
目前特斯拉FSD在中国的订阅价预计为每月640元,比美国还便宜15%。
如果按年付费,可能还会更低。
而国产方案大多捆绑在高配车型或选装包里,一次性支付几万元。
未来,随着FSD加入竞争,本土厂商很可能推出更灵活的订阅制,甚至免费开放基础功能。
另外,FSD的进入会倒逼行业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现在各家宣传五花八门:“无图智驾”、“类人驾驶”、“全场景贯通”……
消费者根本分不清谁真谁假。
但FSD就像一把尺子,大家都可以拿它当参照物。
比如同样在上海内环高架跑一圈,谁变道更自然、谁过路口更果断、谁应对加塞更从容,一测便知。
长远来看,这会加速智能驾驶从“炫技”走向“实用”。
不再是工程师自嗨的功能演示,而是真正能帮上班族省下通勤时间、让长途驾驶不那么累的日常工具。
FSD只是开始,更大的棋局在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FSD入华不只是卖软件这么简单。
它背后连着特斯拉更大的布局: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已经宣布,专为无人驾驶设计的Cybercab将在2026年4月量产,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每公里运营成本只要几毛钱。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FSD必须先在中国合法上路。
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真实路测数据,才能支撑无人出租车的安全运营。
至于人形机器人,虽然看起来离汽车很远,但底层技术高度相通,都是感知、决策、控制的闭环。
特斯拉把车当成“带轮子的机器人”,把Optimus当成“带腿的车”,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通用人工智能平台。
FSD在中国的成功,将为这个平台提供关键验证。
当然,这些愿景能否实现,还要看芯片能不能跟上。
马斯克最近频频提到要建“巨型芯片工厂”,每月生产百万片晶圆,就是为了摆脱对英伟达等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如果真能落地,特斯拉在算力上的自主权将大大增强。
别神话,也别轻视
回到开头的问题:FSD入华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也不是对国产技术的否定。
它是一个信号: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正在从“百花齐放”走向“精耕细作”。
过去几年,大家忙着堆硬件、抢首发、讲故事;
接下来,拼的是真实体验、安全冗余和用户口碑。
特斯拉的加入,会让这场竞赛更激烈,也会更健康。
本土企业不必恐慌,反而应该欢迎这个高水平的对手,因为只有在和高手过招中,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短板,找到突破的方向。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好的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不用再纠结“哪家技术最强”,因为市场会用脚投票;
不用再为一次接管而失望,因为系统会越来越聪明;
甚至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边开车边发微信。
当然,前提是法律允许。
2026年初,如果FSD如期全面落地,那将不是某个品牌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向前迈出的一小步。
而这一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