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4日早上8点,巴基斯坦西北部白沙瓦传来巨响。联邦宪兵(FC)总部大门口,一名自杀式袭击者引爆炸弹,震碎了清晨的静寂。紧接着,两名武装分子试图闯入大楼,引发激烈枪战。3名FC士兵牺牲,11人受伤。

不到半小时,这起袭击已被巴基斯坦塔利班(TTP)下属组织“贾马特-乌尔-阿赫拉尔”公开认领。这是今年巴基斯坦境内第1517起恐袭事件。你没有看错 —— 2025年,这个国家平均每天要面对超过4起恐怖袭击。
更危险的是,这场晨袭不仅是一起孤立事件,而是把本已紧绷的巴阿关系,再次推向了火线边缘。
一、袭击现场:三人渗透、晨练时段、直奔指挥中心白沙瓦军营区一直被认为是当地最“安全”的区域之一。然而这次,袭击者几乎摸到了核心指挥部的大门:
一人自爆,炸点就设在FC总部主入口;
两人试图趁混乱冲进去射杀集结训练的士兵;
FC守卫迅速还击,现场击毙两人;
巴军与警方随后清理未爆弹药并封锁军区道路。
显然,袭击具有精准情报 + 清晰目标 + 利用早训薄弱环节的特点。
这不是盲打,而是对准军警脊梁的“杀鸡儆猴”式袭击。

更棘手的是其背后牵扯出的跨境问题。
巴基斯坦政府几乎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指向阿富汗 ——“恐怖分子将在地付出代价”“外国支持的懦夫行径”成为官方高频词。
而TTP的声明更赤裸:他们把此次袭击包装成对所谓“班努军方暴行”的报复。
这意味着:巴基斯坦军方在境内采取的强硬反恐,被TTP利用为煽动情绪的“燃料”;而TTP在阿富汗境内是否获得庇护,成为巴阿关系中绕不开的“火药桶”。
事实是,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执政后,TTP袭击数量急剧上升。2024年是1303起,2025年已达1517起。
而阿富汗塔利班依旧坚持一句话:“我们没有庇护TTP,问题是巴方自己造成的。”
双方话语完全对不上。这就是危险之处。
三、巴方报复:空袭、边境封锁、贸易暂停 —— 火在蔓延更引爆争议的是:在白沙瓦袭击发生后,巴空军随即被曝空袭班努地区一个疑似TTP据点。
结果呢?
社交平台流出的消息称:至少25名平民死亡,包括17名儿童。(信息暂未被巴官方确认)
这类“反恐误伤”会带来什么?—— 极端组织获得更强的民意土壤。—— 边境紧张进一步升级。—— 巴阿互相指责、互相报复、互相封锁。
一条推文说得很刺耳:
“你们越炸,我们就越多。”(疑似TTP支持者)
而阿方舆论则把矛头对准巴军:
“这是巴军内部问题,他们甩锅给阿富汗。”
巴方民众同样愤怒:
“袭击者就是从阿富汗渗透的,塔利班必须给交代!”
此时的边境,已经不是“纠纷”,而是军力和怒火对撞的战壕。
四、为何白沙瓦会再次成为“雷区”?从大背景看,这次袭击不是突然,而是必然:
1. 停火谈判破裂10月靠卡塔尔斡旋的停火只维持了几周。11月在伊斯坦布尔的后续谈判失败,意味着双方已无“缓冲阀”。
2. TTP与阿塔的暧昧关系TTP坚称“我们与阿塔是兄弟”。阿塔否认“庇护”,但事实是两者思想接近、路线一致。
3. 巴内部安全压力飙升高通胀、政治动荡、地方武装活跃……巴基斯坦正处于近十年最脆弱的安全窗口。
而TTP选择在早晨袭击军队指挥中心,就是冲着“示弱空间”来的。
五、这次袭击意味着什么?三个危险信号值得关注信号一:TTP从“边境骚扰”向“军方要害”升级白沙瓦军营区不是普通地点。袭击FC总部说明 TTP不再满足于“打一枪就跑”,而是在测试军方反应速度与情报漏洞。
信号二:巴阿冲突正在从“指责”走向“军事回击”空袭报道如果属实,意味着巴方已经从语言对抗走向军事对抗。双方都在边境集结军力,这不是好兆头。
信号三:平民成最大受害者,恐袭泥潭会越陷越深无论是FC阵亡士兵,或是疑似空袭中的儿童,这场冲突最大的受害者永远不是武装分子,而是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