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会在社交平台上直言 “当代欧洲从未如此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国副总统万斯一句 “‘战斧’导弹交付乌克兰的最终决定,由特朗普总统拍板”,又为何让波兰加急部署 “爱国者” 防空系统?
美国副总统万斯
这场围绕一枚巡航导弹的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军售问题,而是美俄欧乌四方利益交织的战略角力。
特朗普手中的 “战斧” 决策,正被三重现实变量牢牢绑定。
从美国国内看,援乌的 “成本账” ,与中期选举的选情构成了第一道约束。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美国对乌援助已超720亿美元,而最新民调显示仅40%美国选民支持继续大额援乌。
这意味着特朗普若直接批准 “战斧” 军售,可能面临国内财政压力与民意反弹的双重反噬。
“战斧”巡航导弹发射画面
更关键的是,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他需要维持 “交易大师” 的人设:
既不能让乌克兰战场 “崩盘” 显得美方无力,又不愿承担过多成本,于是 “让欧洲出钱” 的方案应运而生。
而从西方盟友的利益来看,欧洲的 “买单与担险” ,则是第二重变量。
表面上看,欧洲国家愿意为 “战斧” 掏钱,是为了帮乌克兰牵制俄罗斯;但实际上,欧洲正陷入 “出钱又担惊” 的尴尬。
匈牙利等国质疑 “援助乌克兰是否会引火烧身”,而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则坚持 “对乌强硬”。
这种分歧让欧洲对 “战斧” 军售的态度摇摆不定,也反过来影响着特朗普的决策节奏。
欧洲在对乌军援一事上摇摆不定
乌克兰的战场失利,则是推着特朗普做决定的第三重动力。
俄罗斯国防部9月战报显示,一周击落了24枚乌军制导炸弹、以及5枚“海马斯”火箭炮、还有1700余架无人机。可以说,在正面战场上,乌军几乎难以突破俄军防线。
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专程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晤,核心诉求就是 “要‘战斧’导弹打击俄腹地”。
在乌方看来,只有能覆盖2400公里的 “战斧”,才能瘫痪俄罗斯后方的军火库与铁路枢纽,为乌军争取喘息空间。
泽连斯基和特朗普
根据俄方的描述,为了让特朗普松口,乌克兰甚至暗中推动 “无人机恐慌”:
扎哈罗娃援引匈牙利记者的调查结果称,9月以来,波兰等国频繁报告 “无人机入侵事件”,而乌克兰的计划就是——
“修复此前击落的俄罗斯无人机,再操控这些无人机飞到欧洲境内,将一切归咎于俄罗斯”。
扎哈罗娃进一步指出,负责制定这一计划的很可能是北约国家中的“鹰派力量”,一旦事态失控,欧洲将非常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战”。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
当这些变量交织时,“战斧” 导弹早已超越武器本身,成为美俄高层博弈的核心筹码。
特朗普的算盘很明确:把 “战斧” 作为与普京谈判的 “敲门砖”。
佩斯科夫此前已释放信号,称普京愿意在莫斯科与特朗普会晤,而美俄之间的战略对话、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都需要一个 “突破口”。
“战斧” 的批准与否,正是特朗普手中的重要杠杆。
他可以用 “暂缓对乌军售”作为条件,换取俄方在核军控议题上的让步,也能用 “同意交付” 施压普京回到谈判桌前,这种 “模糊策略” 最符合美国利益。
美国总统特朗普
俄方的应对,同样充满博弈智慧。
扎哈罗娃高调抛出 “三战警告”,看似是强硬威慑,实则是在向欧洲传递焦虑。
通过点名 “基辅嫁祸风险”,让欧洲国家对 “战斧” 军售产生抵触,间接给特朗普施压;
俄罗斯大使强调 “击落俄机即战争”,则是划清战略红线,避免美方误判。
而普京 “愿会晤” 的表态,又展现出 “理性对话” 的姿态,与特朗普的 “交易思维” 形成呼应。
一硬一软之间,俄方既不让步,又为谈判留了余地,本质上也是在跟特朗普 “用‘战斧’做交易”。
特朗普和普京
这场博弈的结局,大概率不会是 “立即批准” 或 “彻底拒绝”,而是特朗普的 “拖字诀”。
他可能先同意让欧洲启动 “战斧” 采购流程,但迟迟不签署最终交付文件,一边观察俄方的反应,一边等待美俄会晤的时机。
对特朗普而言,“战斧” 的价值不在于是否交给乌克兰,而在于能否用它换取美俄战略平衡——
既不让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 “完胜”,也不让冲突升级到与北约直接对抗,更要为自己的中期选举积累 “外交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