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冀东油田转型“碳捕手”,探访中国石油首个“碳中和”采油厂​

9月初,冀东油田高尚堡高17集注站正式投入试运行。这个装配有两座气液分离器及配套设备的集注站,正式投产后最大注气量每天可

9月初,冀东油田高尚堡高17集注站正式投入试运行。这个装配有两座气液分离器及配套设备的集注站,正式投产后最大注气量每天可达6万立方米,预计每年可循环利用二氧化碳3万余吨。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成功应用,正是冀东油田围绕“碳回收循环利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三大方向探索绿色融合转型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成为中国石油首个获得“碳中和”认证的采油厂级单位,标志着其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01 碳回收循环利用:从“废料”到“资源”的蜕变

石油生产所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具有“驱油”特性。通过建设集注站,将其回收并重新注入油层,可以提升原油的流动性,让“藏”在孔隙中的原油更易开采。

这样的就地资源化利用,显著降低了从外部采购二氧化碳的成本,也保障了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持续开展二氧化碳吞吐措施,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利用其溶胀、降黏等特性,提升原油流动性能,改善油水流度比,从而有效开采特高含水油藏中的剩余原油。

历经不断探索与实践,截至目前,冀东油田累计实施二氧化碳吞吐达3875井次,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61万吨,成功实现增油146万吨,不仅提高了原油产量,还大幅降低了碳排放,实现了能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CCUS先导试验是冀东油田碳回收循环利用的又一重要举措。技术人员立足目标油藏地质及流体特点,针对二氧化碳混相驱开展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油藏类型的气驱作用机理、驱油效率等关键参数。

02 节能降耗:系统优化与精细管理并举

“节能降耗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我们进行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冀东油田一级工程师说,“我们通过优化运行系统、推广节能设备、落实精细管理等措施,持续深挖节能潜力。”

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以“一个应用、两个减少、三个降低、四个实现”为核心方针,对现有井口工艺与场站布局进行系统性优化。

近年来,该作业区累计关停转油站7座、计量间185座、注水站7座,停运配水间16座,减少各类管道总长323千米。通过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各生产系统能效提升了18.5%。

2024年,冀东油田陆上油田作业区节电达657万千瓦时。站场负荷率较改造前显著提升,整体能耗较历史高峰期下降44.9%,为油田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摒弃传统“分散式”布局模式,冀东油田采用“集中管控+智能调配”新理念,将原本分散的转油、计量、注水等功能进行模块化整合。

改造后,单井集输流程缩短近40%,管线维护成本降低30%。智能监测系统不仅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还减少了4个巡检班组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03 清洁能源替代:打造多能互补新格局

冀东油田积极发展新业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行业示范工程。绿电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建成光伏发电项目3个、正建4个,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规模达到41兆瓦。

冀东油田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南堡2-3平台建设自发自用光伏发电项目,利用闲置生产平台打造了中石油最大的水面光伏发电项目。

这一项目利用7个平台场地1057亩,建设规模41兆瓦,实现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4430.48万千瓦时,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实现了能源高效利用。

为进一步拓展绿色能源应用场景,陆上作业区同步构建“多元微电网+余热利用+光热替代+清洁能源车辆”多能互补模式。

自构建光伏+多元微电网体系以来,作业区先后对四个平台实施改造,装配光伏板1495块,年发电量超过92万千瓦时。数据显示,改造后各生产系统能效提升18.5%,年节电达657万千瓦时,节约电费支出400余万元。

冀东油田的绿色转型实践,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冀东样本”。

通过碳回收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和清洁能源替代三大举措的协同推进,冀东油田正朝着构建“一体两翼两支撑、多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清洁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