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可 10 秒里乖娃被花露水喷眼,疼得直哭,医生直言 “酒精伤眼不可逆”。
你说这是天生坏,还是怪家长没教好?

事情发生在课后晚上7点,孩子去教室拿衣服准备回家时,
之前还和妹妹一起玩滑滑梯的姐姐,这会儿却没了课间的活泼劲儿,反而安安静静趴在教室的桌子底下,眼睛还盯着门口的方向。

妹妹背着小书包刚走进幼儿园教室,姐姐就突然从桌子下面窜了出来
她没说话,直冲冲奔向教室前方的白色黑板,伸手从黑板下方的托槽里拿出花露水。
许是太着急,瓶子没拿稳掉在地上,发出 “咚” 的轻响,姐姐赶紧弯腰捡起,

又飞快地在自己手背上按了两下喷头,见透明液体能正常喷出,才转身看向妹妹。
此时妹妹正开心地着朝她走过来,小嘴巴甜甜地问:“姐姐,我们一起玩呀?”

可等她刚刚靠近,姐姐突然把花露水举到眼前,喷头稳稳对准妹妹的眼睛,“嗤” 的一声,液体直接喷在了孩子娇嫩的眼周。
妹妹瞬间僵住,下一秒就捂着眼睛尖叫起来“你干嘛呀!”

随即泪水顺着指缝往下流,一边哭一边往教室外跑,嘴里反复喊着 “疼!眼睛好疼!”

见小女孩哭着跑了出去,她把马上花露水放回原位,怕被人发现又立刻躲了起来。

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尖叫,妈妈的心猛地一顿,几乎是踉跄着往教室冲。
刚到门口,就看见女儿跌跌撞撞跑出来,小手死死捂着右眼,指缝里还渗着晶莹的泪,脸颊上的泪痕蹭得一道一道。
她赶紧蹲下身把孩子抱进怀里,手刚碰到女儿后背时,却一下闻出了孩子身上浓烈的花露水味。

她想调监控看清楚经过,老师却解释“管监控的老师已经下班了,明天才能调"。
看着孩子疼得直哭,妈妈没心思纠结证据,抱着孩子就往医院急诊跑!
她太了解自家娃了,从小就胆小,别的小朋友抢她玩具都不敢伸手要回来,绝不可能主动惹事,眼下保住孩子的眼睛才是最要紧的。

急诊室里,医生拿着生理盐水细细冲洗妹妹的眼睛,孩子疼得小身子直抽气,却没闹,全程乖乖配合。
检查后,医生开了两瓶眼药水,语气凝重地跟妈妈说:“花露水含酒精和香精,对幼儿娇嫩的眼部黏膜有强刺激性,现在只能先用药缓解,后天必须来查是否有角膜损伤。”
妈妈夜里睡不着,想起医生提的 “大量酒精成分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再看到女儿不肯让人碰的眼睛,“心都碎了”

滴眼药水的一小时里,孩子得忍着多大的疼,才会抗拒到连妈妈的手都躲?
这段监控视频后来被妈妈发到网上,评论区瞬间炸了锅。
有人扒出姐姐喷完后的动作:“把花露水放回原来的位置,立刻躲回桌下,连退路都想好了”;
也有人数着她的每一步:“趴在桌下等人→人来爬出来拿→试喷头→喷眼睛→躲回去”,直言 “说不是蓄意我不信”。

还有人注意到姐姐躲回桌下的样子:“不是慌慌张张,是淡定的,甚至有点兴奋地一蹦一跳”,
这话让不少家长跟着揪心 —— 如果是无意,孩子该是手足无措的,可她的反应,更像 “完成了一件事”。

妈妈在配文里说 “是妈妈教育有问题,不该教你过于友善”,这话戳中了太多家长的纠结:
教孩子善良,怕她受欺负;教孩子强硬,又怕她失了柔软。

可这件事里,妹妹的 “友善” 和 “胆小” 不是错,姐姐的 “蓄意” 也不该只归为 “坏”—— 她知道试喷头、藏花露水、躲回桌下,却没人教过她 “花露水喷眼睛会疼”,
没人告诉她 “伤害别人不是好玩的事”,更没人引导她 “看到同伴哭,该停下而不是躲起来”。
一瓶本该驱蚊的花露水,成了孩子手里的 “工具”;

一个本该天真的年纪,却有了 “藏退路” 的心思。
比起骂一句 “坏到骨髓”,更该想的是:我们教孩子 “好好相处” 时,是不是漏了 “不伤害别人” 的底线?
要是你家娃遇到这种突发伤害,会怎么教他及时应对、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