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遇到过一个项目,功率芯片在实验室测试时一切正常,但客户拿去做整机老化测试时,却在高温阶段连续烧毁了几块。最初怀疑是电路设计问题,后来追查下来,真正的原因竟然是——散热膏工艺失效。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产线在给芯片涂散热膏时,没有严格控制厚度和均匀性。部分器件下方膏体堆得太厚,反而形成了“隔热层”;有的区域则几乎没覆盖到,直接暴露空气缝隙。结果就是,芯片底部出现了严重的温差分布。热成像图一看,局部热点比周围高出20℃以上。
在短期功能测试里,这种问题不容易暴露,因为时间不够长。但一旦进入高温+长时间老化,就会加速热点区域的材料退化,最终导致芯片击穿。
总结下来,散热膏工艺失效主要有几种典型问题:
厚度不均:局部堆积或缺失,直接导致热点。
涂布不稳定:人工操作随意性大,批次间差异明显。
膏体老化:用料不合格或固化条件不对,短时间内就干裂失效。
清洁不到位:基板或散热器表面有灰尘、残胶,导致膏体接触不良。
这个案例的教训是,散热膏虽然看似只是个辅料,但工艺一旦失控,最终影响的是整机可靠性。后来产线改成了自动点胶+在线厚度监控,问题才彻底解决。
所以,别小看一层薄薄的膏子,它既能救命,也能“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