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大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人生?

上来咱先唠点实在的。首先,请允许我阐明一个可能有点“大逆不道”的观点:成功人士嘴里蹦出来的金科玉律、人生格言、商业秘籍,

上来咱先唠点实在的。

首先,请允许我阐明一个可能有点“大逆不道”的观点:

成功人士嘴里蹦出来的金科玉律、人生格言、商业秘籍,有的时候,真的,咱们就权当背景音乐听听算了,千万别太往心里去,更别一股脑儿地当成行动纲领。

为啥?

因为他们说得口干舌燥,我们听得心潮澎湃,最后该咋样还咋样,该输的一点没少输。这事儿,难道不值得我们点好好琢磨琢磨吗?

你是不是也常有这种体验?

刷着短视频,看着某位大佬在台上侃侃而谈,从“我对钱没有兴趣”到“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

我们一边在屏幕前嫉妒羡慕恨,一边又忍不住点头如捣蒜,觉得人家说得真有道理,简直是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仿佛听了他的经验,我们就能复制他的成功,走上人生巅峰。

但,且慢!这里有个逻辑陷阱,或者说,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幻梦:难道就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说的每一句话就自动升级为“相对真理”,甚至“绝对真理”了吗?

这事儿,细想起来,是不是有点……扯?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成功,尤其是巨大的、耀眼的成功,往往是复杂的混合产物。

它里头可能包含了个人能力、时代机遇、政策红利、行业风口、甚至是一些运气成分。

这就好比做一道满汉全席,食材、火候、厨艺、时机,甚至皇帝的心情,缺一不可。

而成功者们事后总结的“菜谱”,也就是他们分享的大道理,往往侧重于他们自认为最关键的那几步,或者是最具故事性的部分。

至于那些不那么光鲜的、依赖运气和时代的、甚至可能存在灰色地带的“配料”,则常常被有意无意地略过了。

马老师,自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他当年在湖畔花园对着十八罗汉“画大饼”时,所面对的中国互联网荒漠时代,以及其后一系列机缘巧合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爆发,这种历史性的窗口期,我们能复制吗?

王老板的“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听起来豪气干云,可他背后早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资源积累,是我们普通人能轻易拥有的“胆子”基础吗?

还有朱总,汇源的起落沉浮,其中的酸甜苦辣,又岂是几句“专注实业”就能概括的?

我绝不是要全盘否定成功企业家的智慧和努力。他们的经历肯定比我们这些在红尘中打滚的泛泛之辈要丰富、跌宕得多。

他们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绝对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说,他们的身份首先是企业家、商人,距离洞悉人性、看透世事的哲人,或者经过系统研究、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管理大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有的,距离可能还相当之大。

他们的分享,更多是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和时代烙印的“经验之谈”,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如果说得再狠点、再直白点,很多人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大势所成”。他们是站到了时代浪潮之巅的弄潮儿。

雷总那句著名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虽然有自谦的成分,但也道出了一个真相:趋势的力量,往往大于个人的奋斗。

当潮水涌来时,你只要在正确的位置,摆出正确的姿势,就有可能被推上高点。而他们的很多“道理”,其实是他们在特定风口下,如何调整姿势的经验总结。

等我们听到这些道理时,风口可能已经变了,或者位置早已人满为患。这时候,我们若还拿着旧地图,又怎么能找到新大陆呢?

好了,成功学的“祛魅”工作告一段落。让我们回到更扎心、也更贴近我们每个人的正题:

为啥我们有些人,或者干脆说大多数人,谈起国家大事、行业趋势、人生规划来,那真是引经据典、头头是道,逻辑清晰得堪比大学教授,雄心壮志仿佛明日就能改变世界。

可一低头,看看自己银行卡的余额,瞅瞅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摸摸身上因为光想不练而长出的肥膘,距离自己内心或者外界定义的“成功”,为啥还是有孙悟空筋斗云都翻不出去的差距呢?

这事儿,不能全怪成功学家们“骗人”,咱得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依我看,问题主要出在下面这三个连环坑里,看看你掉进了哪一个,或者,很荣幸地,全中了?

第一坑:思想巨人,行动矮子 —— 压根就没干!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一睁眼,就像被扔进了信息汪洋大海。各种APP推送、公众号文章、专家解读、大佬演讲……海量的数据、声音、视频扑面而来。

只要咱们智商在线,不是与世隔绝,基本都能对国际形势、国家政策、行业动态说得头头是道。从5G、人工智能到元宇宙、碳中和,哪个名词咱不能掰扯几句?哪个趋势咱不能分析个一二三?

可是,老乡,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道沟,名字叫“实践”。

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吸收、讨论、争辩,却唯独少了最关键的一步:动手去做。

这如同美食家,尝遍天下美味,能精准地说出每道菜的优缺点,但自己从未下过厨,连西红柿炒鸡蛋先放蛋还是先放西红柿都搞不清楚。

这样的“知道”,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除了能在茶余饭后增加一点谈资,对于改变现实,屁用没有。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位公众号大牛,卢克文。他把国际政治写得风生水起,拥趸百万。当然,对他文章内容嗤之以鼻、认为其浅薄甚至错误的也大有人在。

这里我们不去评判他内容的专业深度。我想说的是,他在国际政治领域,最多算个爱好者,学历、经历、学术研究,和国际政治专业领域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的起步,很大程度上是把各类书籍、报告上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高级洗稿”或者说“二次创作”出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力。

但你敢请他去做驻外大使吗?或者让他去央视当特约国际政治评论员?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摇头。为什么?因为他的“知道”和“能写”,与专业领域的“实干”和“决策”之间,还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有的企业或者事业,都是干出来的,不是看出来、想出来、说出来的。

你站在游泳池边上,把游泳动作理论背得滚瓜烂熟,视频看了几百个,甚至能在陆地上比划得惟妙惟肖,但只要你不下水,你永远学不会游泳,永远体会不到水的浮力和阻力,永远不知道呛水是什么滋味。

只有被人一脚踹下去,或者自己鼓起勇气跳下去,扑腾扑腾,喝几口水,手脚并用地挣扎一回,你才算真正开始了“学游泳”这个过程。

我们太多人,就是一个在池边研究了十年游泳理论,却从未湿过脚的“理论游泳大师”。

第二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没有坚持干!

好了,假设你无比幸运,或者勇气可嘉,成功跳过了第一坑,真的下水开始扑腾了。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七十的“嘴炮党”。但是,别高兴得太早,第二个大坑正等着你呢:坚持不下去。

扑腾了几下,哎呦,呛水了,鼻子酸了,眼睛红了,难受!于是,害怕了,心里打鼓了:

“看来我不是这块料!”

“这太难了!”

“还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舒服!”

然后,连滚带爬地上岸,发誓此生再也不碰游泳。那么,很遗憾,“会游泳”这项技能,这辈子就基本和你无缘了。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简简单单六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难如登天。它就像照妖镜,能照出我们灵魂深处的懒惰和怯懦,难死一大片,而且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通杀。

为什么坚持这么难?

因为这违背了人类的本能。人类的本能是趋利避害,是选择更容易、更舒适的路径。躺在沙发上刷刷抖音,看看搞笑的综艺,追一部热播的剧集,多轻松,多惬意,多不用动脑子。

相比之下,埋头去学习晦涩难懂的新技能,低声下气地去请教别人,绞尽脑汁地钻研难题,反复枯燥地练习动作……

这些事,哪一件不是反人性的?哪一件不需要调动我们的意志力,去对抗只想躺平的自己?

于是,差距就在这一天天的选择中拉开了。别人用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坚持了五年、十年,练出了令人羡慕的马甲线,写出了篇篇十万加的公众号,拿到了新一轮的风险投资,开出了第五家连锁分店。

而你呢?还是那个在酒桌上、在微信群里,满口都是“我早就看出这个趋势了”、“我要是做肯定比他强”的“道理王”。

你的明天,永远在明天,成了永不兑现的期票。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诚不我欺。

第三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 无脑盲目地干!

能跌跌撞撞进入第三步的朋友,我必须先给你道一声“恭喜”!

因为你至少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人强了一丢丢。你拥有了最宝贵的品质之一:行动力。你不是池边的观望者,已经是水里的扑腾者了。

但,先别急着骄傲。这个坑,可能比前两个加起来还要深,摔下去还要惨。那就是:瞎干、蛮干、无脑盲目地干!

你倒是坚持下水扑腾了,而且毅力惊人,风雨无阻,每天扑腾两小时。可惜,你扑腾的方向是朝着池壁,或者更离谱的,你在一个洗脚盆里练习……

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学不会游泳,还可能因为用力过猛,撞得头破血流,或者把洗脚盆给折腾散了架,搞得一地狼藉。

“南辕北辙”的故事都听过吧?固执的古人,仗着自己马快、钱多、车夫技术好,朝着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越努力,离目的地越远。现实生活中,“现代版南辕北辙”还少吗?

比如,在夕阳产业里,用着过时的方法,投入全部身家,妄图逆天改命;

比如,不顾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盲目创业,别人开餐馆火了也跟着开,完全不管地段、口味和运营;

比如,用错误的方法学习,单词书永远停留在第一页“abandon”;

比如,用伤害身体的方式减肥,最后肥没减成,倒进了医院……

这么干的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你自己会遭受时间和金钱的损失,甚至伤筋动骨。

其次,你还会成为那些“岁月静好”派们更大的笑柄。“看吧,我就说瞎折腾没用吧?还不如像我一样老老实实待着。”你的失败,反而成了他们安于现状、逃避行动的最佳理由。

人间悲剧啊。

更可怕的是,这种“倔强的思维”(或者说“路径依赖”),在一个人达到一定年龄、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之后,极其不好纠正。

他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坚持,和期望的目标就越偏离。轻则浪费数年光阴,积蓄耗光;重则,可能会搞到家庭破裂、身心俱疲。

与其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到底,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有时候,还真不如当初就别干。至少,能落个清净和平安。所以,你看,行动是必要的,但正确的行动方向,比行动本身更重要。

绕了一圈,真正能走向成功(或者至少能不断进步、不断成事)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往往是集三种特质于一身的人:

1. 敢干(有勇气跳出舒适区,敢于下水)。

2. 总干(有毅力坚持扑腾,不怕呛水)。

3. 会干(有智慧辨别方向,用正确的方法扑腾)。

这三者,缺一不可。

敢干是起点,总干是过程,会干是保障。

至于“会不会说”,能不能把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那只是锦上添花的技能,绝非雪中送炭的根本。

就像我,在这里唾沫横飞、叨逼叨了半天,分析了成功学,指出了三大坑,貌似很有见地。但残酷的现实是,梦想中的摄影工作室,至今还停留在PPT和幻想里,连个营业执照都没去申请。

所以,朋友们,咱们也别互相忽悠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咱们用结果说话,用行动证明:

摄影,别光说构图用光多厉害,先拍够十万张照片,拿个有分量的国际奖项再说。

写作,别整天吹嘘文笔思想,先老老实实敲出一百万字,出版三本实体书再讲。

投资,别总炫耀又抓住了哪个涨停板,先从一万块做到一百万,并且保证每年最大回撤不超过10%再吹牛。

并购,别空谈资本运作多神奇,亲手主导过五个案例,累计金额超过五个亿再“哇塞”。

创业,别只描绘上市蓝图多么美,经历至少八次失败,完成三轮融资,公司估值做到十亿以上再抡开膀子吹。

你看,上面这些领域,好像都略懂一点点皮毛,能跟你侃上半天。但悲催的是,一件像样的事都没做出来。这就是最残酷最真实的现实。

文章的最后,不想再讲什么大道理了。只想对你说,也对自己说:

别再沉迷于收集各种“人生道理”和“成功秘籍”了。别再满足于当“理论上的巨人”了。

现在,立刻,马上!

去干点你自己真正想干,却因为各种借口一直没干的事吧!

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

想学吉他,就去报个班,或者看教学视频弹出第一个和弦;

想写作,就打开电脑敲下第一个字;

想健身,今天就穿上跑鞋下楼跑五分钟;

想换个工作,就开始更新你的简历……

只要别违法,别违背基本的道德,干点什么,总比瘫在那里,一边刷着手机,一边焦虑地听着别人的成功故事要强。

行动,是治愈迷茫和焦虑的良药。

干,就完了!

哪怕一开始只是笨拙的、难看的、甚至会失败的扑腾,也远比在岸上做完美的旁观者,要光荣一万倍。

至少,当你老了,回首往事,你可以骄傲地说:

“我试过了,我扑腾过了,我没白活这一趟!”

这,或许就是“听君一席话”之后,我们能为自己做出的,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