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初,当人们尚在感受深秋的余韵时,一股强劲的寒流已悄然席卷青藏高原。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腹地,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8摄氏度,滴水成冰的严酷环境,为这里的能源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广袤土地上,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的数万名石油人,正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保供时期。他们直面极寒,与时间赛跑,迅速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冬季生产保卫战中,旨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民生温暖提供坚实保障。

01 谋定而后动,物资储备构筑“第一道防线”
冬季保供不仅是对生产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后勤保障能力的全面检阅。青海油田深谙此道,早已提前启动了周密的冬防保温物资筹备工作。
他们重点聚焦于保温防护、设备防冻及应急物资三大核心领域,进行系统性规划。通过科学的采购与储备机制,各类保温材料、设备专用油液以及应急介质等核心物资,在入冬前就已悉数部署到位。
截至目前,油田已成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物资保障体系。该体系确保了计划内的物资能够百分之百到位,关键核心物资保有充足的冗余,而应急物资则可在紧急情况下实现灵活调配。这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思维,为整个冬季的平稳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精细化管控,织密油气生产“安全保温网”
面对高原冬季极寒、缺氧、干燥的恶劣气候,设备稳定运行是保障油气产量的生命线。青海油田旗下各采油厂与采气厂,早已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在原油生产前线,工人们对成百上千口油井实施了精细的井口保温作业。同时,对锅炉、加热炉、机泵等关键设备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与保养,确保它们在低温环境下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针对天然气保供这条“生命线”,各采气厂更是责任重大。他们不仅对压缩机、分离器等核心设备加强了维护,还对往年容易发生冻堵的气井和管线建立了特殊的“档案”。通过加密动态跟踪和完善单井预警机制,技术人员能够实时监控气井状态,防患于未然。
“拉网式”的隐患排查是另一项关键举措。巡检人员对所有场站、岗位和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风险点。这种近乎苛刻的精细化管理,将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油气大动脉的安全畅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区域性调峰保供的重要设施,马北储气库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为此,油田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清理—包裹—密封—检查”的标准化流程,提前为储气库的关键管线和设备穿上额外的“保温服”,确保其在用气高峰期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03 系统化联动,筑牢能源供应“立体防护墙”
现代化的油气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全局。青海油田树立了全盘联动的管理理念,将保障网络延伸至生产的每一个角落。
电力是油气生产的心脏。为此,青海油田强化了对冬季电力线路的巡检维护,并对变电站、配电室等关键区域的设施进行隐患排查与整治。通过提升低压系统的管理水平,他们为油气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源”。
与此同时,供水系统的冬季运行保障也同步进行。在高原地区,保障供水设施在低温下不被冻结,是维持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油田通过细致的措施,确保了这条“后勤血脉”的畅通无阻。
从前线的油气井口,到后方的物资储备库;从核心的生产设备,到配套的供电供水系统,青海油田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防护措施,成功在青藏高原上构建起一座坚不可摧的“防护墙”,全方位守护着冬季油气生产的安全。
凛冬已至,挑战犹酣。在柴达木盆地的冰封雪地里,青海油田的石油人正用他们的专业、责任与汗水,书写着一份关于能源保供的优异答卷。他们不仅是在开采油气,更是在输送温暖与希望。这套组合拳式的过冬准备,彰显了中国能源企业在极端环境下强大的组织能力与技术实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动脉的稳定运行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