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海军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舷号18)正式服役,最高领导人及多位高级官员出席了在三亚举行的入列仪式。

本文是美国《海军新闻》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Alex Luck,下面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由于文章作者是外国人,所以部分认知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请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译此文章只是为了转述外国人员在分析从我国网络平台流出的照片后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观点。

这场在三亚举行的仪式,标志着这艘航空母舰自上海开工建造以来,近八年建造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福建舰”的首批船体模块于2018年初在江南造船厂亮相,2022年6月17日举行下水仪式,2024年5月1日完成首次海试。此后,这艘中国海军最大的舰艇又先后进行了八次海试,于今年9月抵达三亚。

“福建舰”的服役意味着,这艘以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东南省份命名的航母,将正式编入南部战区作战序列。参加入列仪式的还有“山东舰”,以及一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及多艘作战舰艇。

“福建舰”最初的代号为003型,是中国第三艘服役的航母,前两艘是001型“辽宁舰”(舷号16)和002型“山东舰”(舷号17),分别于2012年9月和2019年12月服役。同时,“福建舰”还是中国第一艘超级航母(排水量超8万吨航母的非正式称谓)。更值得关注的是,“福建舰”还是中国第一艘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装备电磁弹射型航母的国家。

“福建舰”服役恰逢“辽宁舰”驶入大连干船坞二十周年,后者原本是前苏联海军未完工的“瓦良格”号,经过七年的改装重建最终在大连造船厂重获新生,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
服役并不代表全面形成战斗力“福建舰”正式服役,标志着这艘航母正式纳入中国海军指挥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测试和试航阶段就此结束。航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平台,既要搭载舰载机,也要依托无数子系统共同维持作为“海上移动空军基地”的运作。正因如此,从入列到完全形成作战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磨合和验证的过程。

虽然中国海军已经通过“辽宁舰”和“山东舰”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航母操作经验,但“福建舰”相较此前的滑跃航母实现了一次技术飞跃与体系升级。因此,在未来几年内,这艘超级航母还将继续进行各类测试与训练,仍需数年时间才能达成全面作战能力。

后续测试将重点检验舰载电磁弹射与拦阻着舰系统的稳定性与实用性,同时开展武器系统、燃油补给等配套装备的验证,并对相关作战流程进行实战化认证。
新航母配备更强大的舰载机群“福建舰”在设计和技术上都有显著革新,除舰体本身搭载的多项新技术外,舰载航空力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舰载机编队包括:可弹射起飞的歼-15T重型舰载战斗机、歼-15DT舰载电子战机、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以及空警-600舰载预警机。这几种固定翼机型的组合,使“福建舰”的综合作战能力相较“辽宁舰”和“山东舰”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借助电磁弹射系统,这些舰载机将拥有更远的作战半径、更大的有效载荷以及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

此外,舰载直升机群也将迎来重大现代化升级,新的直-20系列多用途直升机及反潜型号将成为核心力量。

更加多样化、技术更先进的舰载机群,反映出中国海军希望扩大远洋作战能力、向更深的太平洋及周边海域延伸的战略意图。作为第一艘采用这种设计的航母,“福建舰”还将承担重要的教学与训练任务,帮助中国海军航空兵进一步掌握新一代航母作战体系。
迈向深蓝的海上力量“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在加速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海军。无论在航母数量还是舰载航空兵能力上,中国海军都已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海军。这是中国海军二十年来持续现代化进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然而,从中国的战略视角来看,此番成就或许仅是重大转型的开始。未来,中国海军将在舰队规模与力量投送范围上实现进一步跃升。待到2049年迎来建国百年之际,中国海军极有可能全面完成从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的历史性蜕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