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孔子最讨厌哪些人?加上他学生子贡提出的三种人,有这么七种人

孔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温良恭俭让如夫子者,不是该“放下一切”,“爱一切人”吗?然而,略知孔子或《论语》者即知他老人家温良

孔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温良恭俭让如夫子者,不是该“放下一切”,“爱一切人”吗?

然而,略知孔子或《论语》者即知他老人家温良恭俭让不假,但,好恶分明;且不仅仅是他自己如此为人,而甚至是把“好恶分明”作为了儒家君子之教的基石之一。盖“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那种八面玲珑而看不出他所好所恶的人,乃道德的窃贼,乃最为伤德败德者也。也就是说,倘对这种好恶含糊者有所含糊,有所姑息,则整个君子之教便是空中楼阁,则谈何继续去构建那个礼乐彬彬的理想社会?……

好吧,孔子因何而好恶分明知道了,那,孔子具体厌恶什么样的人呢?不是又要穷究什么《春秋》笔法、话外之音了吧?——不是,不必如此,孔子对此有非常非常明确的回答。

在孔子与他的高足子贡(端木赐)的对话之中,明确点出了以下四种厌恶的人(《阳货第十七》)。其一,“恶称人之恶者”;其二,“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其三,“恶勇而无礼者”;其四,“恶果敢而窒者”。——继之,他老人家又问爱徒子贡:“赐啊,你呢?你有没有讨厌的人呢?”而子贡也点名了这样三种人:一,“恶徼以为知者”;二,“恶不孙以为勇者”;三,“恶讦以为直者”。

所以,这七种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因为有悖于古代儒家的立场,仅仅为孔子师徒所厌恶啊,还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普通人,也都挺烦人的——具备着某种普遍的弥足可恶之处?

一、孔子讨厌的四种人

一,孔子所谓“称人之恶者”,就是那种一味看别人的缺点并到处去宣扬别人的缺点的人。在今言之,言之好听一点,即“单方向求全责备之人”,即要求别人做圣人但要求自己洒洒水的那种人。

而,二,所谓“居下流而讪上者”,一种说法,不能看到有人比他的地位高,凡看到了便一律毁谤之——“一定是巴结了那谁或那谁才得来的高位吧”;一种说法,不能看到有人追求进步,凡看到了便一律毁谤之——“累不累啊,再说,有用吗”。也就是那种总觉得自己“下流有理”的真下流之人。

而,三,所谓“勇而无礼者”,不难理解,就是那种自以为豪爽直率动辄掀桌子——实则啥事也办不成、小丑一样——的人。而第四种“果敢而窒者”又大约长什么样子呢?大约就是那种又敢干又不听劝,不成事还坏事还觉得自己特别特别委屈的人。

至此,略顿一顿,请问您:您觉得孔子说的这四种人是不是真的挺讨厌的?是站在“儒家”——一个古代学派的立场上——他们讨厌呐,还是他们本就应当被讨厌——无所谓什么“家”不“家”的?

一则,不可否认这里的确有儒家立场、君子之教的考量。如上述四种人都是“无礼”之人,都是那种不明社会的宏观运转机制(“礼”的实质)而过于唯我、过于自私之人。此外,如前述,“好恶分明”本身即也是君子之教的重要一课。这些都非常的儒家。但,二则,这又恰恰看得出儒家的入情入理——超越了单一一门学派——之处。

盖:1、“爱一切人”确乎哉是虚妄靠不住的东西。后之孟夫子更是直接道破了这一点,道:墨家“兼爱”乃绝对的虚妄靠不住的东西(《孟子·滕文公上》等多处)。是真君子者,有爱有恶故而有所操守;墨子本人的“兼爱”固然不假,但别人拿起这两个字,则往往只是无操守的“乡愿”拿来打扮自己的假面而已;亦或者,所谓“兼爱”、“爱一切人”,一种只有特别幼稚、百无一用之人才去唱的空话而已。——或者:2、我们只需比照各自的经验也知道孔子或儒家看人看得挺准的——超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异常的准。譬诸那个“果敢而窒者”,尤其对于做事的人,多烦人啊。蛮干乱干不听劝,干砸了还从不反思,您作为上级容得下这种人吗?还是作为下级或同级愿意与之为伍?

总之是道理上,亦或是我们切实的生活经验上,孔子点出的这几种可恶之人弥足可恶,无所谓儒家不儒家,甚至无所谓放在哪个时代。而“好恶分明”,亦绝不仅仅属于那个遥远的儒家。

二、子贡讨厌的三种人

如此,继之孔子,则子贡给出的另外三种烦人的人更切近于生活——烦人的更具体,更让我等认真做事、认真过日子的人难捱。

一,何谓“徼以为知者”?古今较主流的解读是,抄袭别人而冒称聪明者。以今视之,若说孔子讨厌的那四种人还在“道德”层面,则子贡讨厌的这第一种人已经堕落到“法律”底线之下了。太讨厌太耽误事儿了。二,何谓“不孙以为勇者”?略似孔子的“勇而无礼者”,但,惟这种人对“勇”的理解完全是乱的——错把骄纵不谦逊当勇气。往小了说,一知半解即急吼吼地标新立异,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扰乱舆论环境,污染学习环境;往大了说,致乱之源之一——属这种人最盼着天下大乱,最盼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按劳分配”的正常秩序崩溃。可厌,更可怕。

那末,三,何谓“讦以为直者”?随意揭露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直率者。是的,就是仗一条“长舌”以取宠者(上述一整段解读,化用朱熹、钱穆、李泽厚等人观点)……——您以为子贡这一番话如何?恐还是那话,既合乎道理,也合乎最日常的经验。

三、小结道:如何利用这“七种人”的模型?

综上,一者,以上述“孔子四恶”、“子贡三恶”可再一次验证道,儒家立场、君子之教,还是比较的入情入理的。盖儒家学问,出发点还是比较质朴比较尊重常识的(化用钱穆观点)。是根本上,孔子孔老师非常非常希望我们能过好这一生——去伪存真,切实过好这一生。孔老师自己即不但是这么说的,且一直在努力做实事;纵政治上的实事做不成,也“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而“君子之教”如何成了人所诟病“伪君子之教”?其后话也已矣。

而,二者,以此七种可厌恶之人,其实帮我们具体构建出了一套日常观人的镜子。——是否沾上这七种人的一丁点习气便不要去理睬他?便坚定地远离他?倒也不必。谁又丝毫没有这些习气呢?谁又活得到“质而已矣”,丝毫不“文”不带装饰的程度呢(化用《论语·颜渊第十二》里的话)?惟孔老师教导我们:1、当然可以有爱有恶,不要兀自背什么虚妄的包袱;2、以人为镜,照人可也;但,主要为了多照照自己。自己主动去认出那些习气,自己主动去做更好的人。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8月12日星期二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孟子》,司马迁《史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