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九江文史 | 九江标统马毓宝,民国赣省第一督

文 / 冯晓晖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文首发于2025年9月28日《九江

文 / 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文首发于2025年9月28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总第1044期,名为《印在民国赣省钞票上的马毓宝》,以下为原文。

1912 年 10 月 17 日,马毓宝被授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

马毓宝(1864 年—1933 年 2 月 1 日),字元良、孝先,安徽蒙城马圩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毅军统领马金叙之子。

马毓宝像(图源:《大革命写真·第九集》,1912 年 3 月)

民国初期与九江相关的马毓(音“玉”)宝有两位:一位是在辛亥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安徽蒙城人马毓宝;另一位是参加李烈钧领导的湖口二次革命,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在欧洲的云南人马毓宝。两人相差 30岁,级别也相差甚远。但如今在网络上介绍马毓宝的文章,却常常将两人的照片搞混。

如今两位马毓宝的名气都不大,影响力有限,关注的人少,出现史料上的失误也不足为怪。然而,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也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当年被赞誉的,或许现在被贬低,可能在以后又被抬到供桌上。

两位马毓宝中的前一位,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请看下面这张由江西民国银行(亦称赣省民国银行)发行的五元钞票,上面那位人物,马毓宝的画像,下面写着:“赣省都督马”。马毓宝是民国成立后的江西省第一任都督。

1921 年江西银行五圆劵 图源:上海阳明拍卖

马毓宝成名于九江,曾领上将军衔。在《九江市志》《九江人物志》等志书中,却都没有他的单独条目。几家百科网站对他的记录也只有寥寥数语,他的名气远逊于同样被印在全国发行的纸币上的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同样成名于九江,曾是马毓宝的部下。

马毓宝是安徽人,世家子弟,父亲马金叙曾为清军统领。甲午战争期间,他在朝鲜、辽宁等地抗击过日本人,似乎战绩不佳。八国联军犯北京期间,马金叙率领马毓宝等四个儿子奋力抗击,似乎战绩又不佳。他保着光绪帝、慈禧太后西逃,可谓忠勇之将,算得上勇敢,也很忠于清廷。

马金叙忠勇么?请看下面这则新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马金叙为直隶提督。1912年,大清才亡,忠勇的马金叙摇身成为了民国将帅。直隶提督,可不是一般的位置。

《申报》1912年4月8日

笔者特别写这一段,是因为还没见到挖掘这段历史的文章,也特别提醒读者注意:本篇讲述的马毓宝的背景很不简单——他是个军二代。

揭开马毓宝这个身份,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很顺。维基百科称,马毓宝1908年毕业于北洋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期。这段记录的年份或许有问题。北洋陆军大学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唯一一所最高级别的军事学府。1906年5月创设时被称为“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学员分为速成、深造两班,深造班即正则班。两班于1909年春先后毕业,合称为第1期。因此,马毓宝应在1909年毕业。

毕业时他已有45岁。这个年龄上军校,还读的是第1期的深造班,论资历,马毓宝可以排在很多民国早期将领的前面。

上谕·宫门抄 《申报》1910 年 5 月 8 日

1910年,马毓宝被授予正军校官衔。清末新军仿照普鲁士军制建立了军阶等级,正军校为正五品,相当于原清军守备。请注意笔者另划出的一个名字,熟悉中国近代史的读者应该知道他是谁。

被派往南昌任职的马毓宝,先任参军一职,1911年1月升任陆军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混成协是新军的编制,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师。二十七混成协是驻江西的最高军事单位,下辖两个标(相当于旅),其中五十三标驻九江,九江还有五十五标的两个营。就任五十三标标统的马毓宝,成为了九江最高军事长官。

赣浔两防军统之小更变 《申报》1911 年 1 月 24 日

后面的故事就是辛亥革命了。本报《历史回眸》专栏发表过多篇讲述九江近代著名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的文章,包括李烈钧、吴铁城、林森、蒋群、刘士毅等等,多与1911年10月九江光复有关。关于九江辛亥革命的故事,也曾在2023年10月8日《长江周刊》总第959期上发表过,本文不再赘述。

这场在九江革命党人鼓动下举行的起义,几乎没有流血。在之后成立的九江军政府分府中,马毓宝就任都督。从这一天开始,马毓宝的名字响彻全国,他很快又成为浔皖都督,统领了九江和安徽。九江起义后,李烈钧率领革命军首先向安庆进发,使得安徽率先光复,因此安徽人奉九江为赣皖革命之首府。

专电 《申报》1911 年 12 月 10 日

1911年12月1日,南昌光复。9日(上图为阴历,宣统三年十月十九日),马毓宝在民众的欢呼中到达南昌,就任江西都督。之前曾有两任江西都督,就任时间很短,无论从贡献还是影响力,马毓宝被公认为民国赣省第一都督(其实是第三任)。

马毓宝在都督的位置上也没坐多久。1912年3月(很多资料声称在1月),他被迫辞职,让位给部下李烈钧。关于这一段公案,说法各一:有的说是因为马毓宝不接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派来的人,受到了革命党的排挤;有的说是李烈钧在暗中搞鬼,派出流氓制造事端,使马毓宝难以招架;也有的说是因为马毓宝不能弹压洪帮势力,江西民众请求铁腕的李烈钧来治理本省混乱的局面。

江西马都督在南昌欢迎同盟会支部职员 图源:《大革命写真·第九集》1912 年 3 月

显然,最后一种说法不可信。李烈钧并没有上任,谁能知道他能治理乱局?马毓宝下台也是必然,他的能力不足以培养嫡系、做大做强,都督的位置必然会被虎视眈眈的革命党人抢走。

笔者以为,马毓宝被搞下来,还是南北之间的对立所致。江西革命党的势力太大,旧军官出身的马毓宝压不住,直到李纯带着北洋部队杀进江西,才将革命党人扫除干净。

从江西都督的位置退下来后,马毓宝没有什么太大作为。但毕竟是为辛亥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人,历届政府对他仍很尊重。马毓宝先到了北京,被袁世凯授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22年9月,获授宝威将军。1932年7月,马毓宝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政府参军。1933年2月1日,马毓宝在上海病逝,享年69周岁,民国政府以上将待遇为他办理后事,其遗体归葬安徽老家蒙城。

国民政府命令 《申报》1933 年 2 月 20 日

关于马毓宝其人,一些文章在介绍九江辛亥革命时会提到他。据说,马毓宝曾坚辞不肯当都督,却“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勉强应允。不少作者声称,马毓宝懦弱无主见,且无革命思想。同盟会员和起义将领或威望不足,或为他的部下,只能公举他做领袖。

有人将他与黎元洪相比。黎元洪在武昌起义时是协统,起义当晚被吓得魂飞魄散,躲在朋友家里,却被革命党人找到,推举他当了湖北都督。马毓宝和黎元洪,都是旧官僚,却白白拿到了胜利果实,扮演了一个“英雄”角色。

依笔者看,那种把马毓宝说成“懦弱无主见”的说法,未免太轻率。革命成功之后,谁不想分一杯羹?可众人偏偏推举了一个保守的旧官僚当首脑,这背后其实很现实。起义军中多是下级军官,真让他们上台,局面怕是难以收拾。马毓宝、黎元洪之类,看似坐享其成,实际上是被形势推上去的缓冲者。只有这样的“中间派”,才能让胜利得以维持。待到革命党或保守派的力量壮大,他们自然会被替换,就像后来李烈钧那样。

马毓宝不是个饭桶,更不是没有势力。请注意本文之前的一段:1912年3月,他被李烈钧挤下;4月,他的父亲马金叙被任命为直隶提督,袁世凯的高级军事顾问。别忘了,他是“军二代”。还以为他真的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角色吗?

【后记】

本篇写得格外艰难。介绍马毓宝的文章极少,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又多有讹误,笔者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故纸堆中一一查找、比对。本篇所用的多数图片与资料,几乎都是网络上所未见的。

然而,这一切努力仍是值得的。马毓宝或许并非性格坚毅、主见鲜明之人,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历史贡献。若非他在辛亥革命中率领九江、乃至江西各地起义,江西的光复未必能如此顺利。作为民国初期的重要人物之一,马毓宝的存在与作为,终究有其应被铭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