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闺女,你爸的腰又疼得直不起来了,药快吃完了……”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沙哑,像一根细刺扎在22岁的小艾心上。
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艾,攥着那本印着“文秘专业”的毕业证,在人才市场里转了三天,投出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薪资低到连自己都养不活。她来自偏远农村,父母一辈子在田埂上刨食,供她读书已是倾尽全力。如今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让她夜里常常盯着天花板流泪——改善家庭的承诺,难道要成空谈?
就在她把自己关在出租屋一筹莫展时,手机推送的兼职平台广告突然亮了屏。“技能变现,时间自由”八个字,让她猛地想起自己藏在抽屉里的单反相机。那是高中时攒了半年零花钱买的二手货,大学四年,别人追剧逛街,她却抱着相机泡在摄影论坛,拍校园的晨雾、街头的烟火,不知不觉竟练出了一手好技术。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小艾注册了账号,上传了自己拍的风光照和人像作品,备注“承接摄影教学、生活记录跟拍”。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手机就弹出了订单提醒。
雇主是位40岁左右的大叔,备注里写着“想系统学摄影,记录日常和工作,预算可谈”。看到年龄时,小艾心里咯噔一下——刚毕业的小姑娘,要单独和陌生中年男人接触,难免有些发怵。她反复翻看对方的平台主页,干净得只有简单的个人介绍,没有任何不良评价。纠结了半天,还是母亲那句“药快吃完了”让她咬了咬牙,回复了“可以试课”。
第一次见面约在市中心的咖啡馆。小艾提前半小时到,攥着相机包的手心全是汗。直到那位陈叔走进来,她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对方穿着熨帖的休闲西装,戴着细框眼镜,看见她立刻主动伸手,语气温和:“是小艾老师吧?久等了,路上有点堵车。”说话时身体微微前倾,握手力度适中,丝毫没有让人不适的压迫感。
试课过程比小艾预想的顺利太多。陈叔没有摆架子,反而像个认真的学生,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耐心提问,从曝光三要素到构图技巧,每一个知识点都追根究底。休息时,他聊起自己学摄影的初衷:“以前总忙着打拼事业,忽略了身边的风景,现在想把家人的笑脸、工作中的收获都记下来,老了也有个念想。”
一来二去熟悉后,小艾彻底打消了顾虑。陈叔谈吐优雅,聊起行业趋势时条理清晰,说起生活趣事时又不失风趣。有一次小艾帮他拍工作室的宣传照,遇到客户刁难,是陈叔不动声色地化解:“摄影是记录真实,不是刻意讨好,小艾老师的作品有温度,这就够了。”
随着接触加深,小艾偶尔会跟着陈叔参加一些行业交流会。她第一次走进装修精致的艺术空间,看到专业摄影师用的高端设备,听着大家讨论光影艺术和商业合作,才发现原来摄影不只是爱好,还能成为安身立命的事业。陈叔看出她的羡慕,没有直接给她资源,而是提醒她:“技能是底气,眼界是方向,你拍的东西有灵气,缺的只是把它变现的方法。”
那句话点醒了小艾。从那以后,她不再只接教学订单,开始主动拓展业务——帮网店拍产品图、给毕业生拍写真、为小型活动做跟拍。白天跑现场拍素材,晚上熬夜修图、研究客户需求,有时忙到凌晨,趴在桌子上就能睡着。陈叔得知后,把自己的老客户介绍给她,还教她怎么写服务合同、怎么和客户沟通报价。
有一次小艾接了个大单子,拍一组美食宣传片,因为紧张把重要的镜头拍虚了。她蹲在摄影棚角落哭,是陈叔赶过来,没批评她,反而帮她一起分析问题:“失误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补救。你看这组空镜拍得很好,我们可以调整剪辑思路……”那天他们一起加班到深夜,最终交出的作品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就这样过了三年,小艾的名字在本地摄影圈渐渐有了名气。她租了小小的工作室,雇了两个助理,不仅还清了上学时的助学贷款,还攒够了首付,在城里买了一套两居室。拿到房产证那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家的父母买了火车票。
当父母走进洒满阳光的新家,摸着光洁的地板,母亲抹着眼泪说:“俺闺女出息了。”小艾牵着母亲的手,看向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想起第一次见陈叔时的场景。她当初“选择”的不是某个男人,而是抓住了一个靠技能成长的机会;陈叔带给她的也不是物质上的施舍,而是眼界的开阔和对努力的认可。
有人说小艾运气好,遇到了“贵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所谓好运,不过是把爱好练到极致,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救命稻草。陈叔就像一扇窗,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真正推开那扇门,靠的是她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
如今小艾偶尔还会和陈叔联系,他的摄影技术早已入门,朋友圈里全是家人的笑脸和工作日常。而小艾的工作室,也成了很多年轻摄影师的起点——她常常给新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别害怕起点低,你的技能和努力,终会带你走到想去的地方。”
每个平凡人都有自己的光芒,重要的是学会把光芒放大。你有什么藏在心底的技能?不妨试着把它变现,或许下一个逆袭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