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何像张良一样?在乱世中做成大事,在盛世中守住自己

公元前218年的博浪沙,尘土还没来得及落定。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攥着半截染血的铁椎,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风卷着秦兵的马蹄

公元前218年的博浪沙,尘土还没来得及落定。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攥着半截染血的铁椎,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风卷着秦兵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他下意识地往酸枣树后缩了缩,目光却死死盯着那队渐渐远去的帝王车驾——其中一辆副车已经被砸得稀烂,而真正的始皇帝,正藏在某个他看不见的车厢里,继续走向他一统天下的伟业。

这个年轻人叫张良,祖上五世都是韩国的相国。三年前,秦国的军队踏平新郑城墙时,他正在淮阳学礼。消息传来的那天,他把珍藏的韩王赏赐的玉璧摔在地上,碎片溅到脚边,像极了韩国破碎的疆域。那时候他还不懂什么叫“谋略”,只知道提着剑要去找秦兵拼命,是家仆死死拉住他,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他看着那些碎片,夜里总睡不着,总觉得胸口堵着一团火,烧得他浑身难受。

博浪沙的刺杀最终还是败了。他化名“张羽”,一路逃到下邳。那天他坐在桥上看河水东流,手里拿着块石头在地上画着韩国的地图,画着画着就发起呆来。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老人走过来,故意把鞋子踢到桥下,抬头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当时就愣了,攥着石头的手紧了紧——他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无礼地使唤。可看着老人花白的头发和浑浊的眼睛,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最终还是咬着牙走下桥,把那双沾了泥的鞋子捡了上来。

更让他意外的是,老人又把脚伸过来:“给我穿上。”张良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小心翼翼地把鞋子套在老人脚上。老人没说谢谢,转身就走,走了几步又回头:“你这小子还不错,五天后的黎明,来这里等我。”张良看着老人的背影,心里又疑惑又好奇,点了点头。

五天后的黎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赶到了桥上。可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见了他就生气:“年轻人跟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头遍,张良就往桥上跑,可老人还是比他先到。“又迟到了,”老人皱着眉,“再等五天吧。”这次张良学乖了,第四天夜里就守在桥边,天快亮的时候,老人来了,看到他才露出笑容:“这才对嘛。”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书,“读了这本书,你就能当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天下会大乱,你用这里面的本事,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张良接过书,发现是《太公兵法》,等他想道谢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从那以后,张良每天都抱着《太公兵法》读,有时候读到半夜,油灯把竹简都烤得发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冲动,遇到事情会先在脑子里过一遍书中的计策,连下邳的亭长都觉得,这个“张羽”跟刚来的时候不一样了,说话做事都透着股沉稳劲儿。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真的乱了。张良也召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想跟着起义军反秦。他本来想去投奔景驹,路过留县的时候,遇到了刘邦。那时候刘邦刚拉起一支队伍,正在攻打附近的县城。张良就跟刘邦聊起了《太公兵法》里的计策,没想到刘邦一听就懂,还照着他说的去做。张良心里一动——以前他跟别人说这些,没人能明白,刘邦却能一点就透。他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人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派来的吧。”于是就放弃了去投奔景驹的想法,留在了刘邦身边。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破咸阳。看着秦宫里堆积如山的珍宝和成群的美女,刘邦眼睛都直了,想留在宫里住。樊哙闯进来劝他:“沛公你是想当富家翁,还是想统一天下?”刘邦不听,还把樊哙赶了出去。张良知道后,赶紧去见刘邦,手里拿着一块从秦宫捡来的残破玉圭——那玉圭上刻着“受命于天”,却已经裂了一道缝。“沛公你想想,”张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力量,“秦就是因为贪图这些享乐,才会灭亡的。你现在要是留在宫里,跟秦二世有什么区别?樊哙说的没错,想要统一天下,就不能被这些东西迷惑。”刘邦看着那块玉圭,又想起了博浪沙的铁椎,终于清醒过来,下令封了秦宫,带着军队回到了霸上,还跟关中的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百姓们都很高兴,拿着酒肉来慰劳军队,刘邦推辞不受:“仓库里有粮食,不用麻烦大家。”从那以后,关中的百姓都盼着刘邦能当关中王。

可这时候,项羽正带着四十万大军往咸阳赶来。有人告诉刘邦,项羽要攻打他。刘邦慌了,赶紧召集手下商量。张良想起项羽的叔叔项伯曾受过他的恩惠,连夜去见项伯,劝他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人去鸿门见项羽。宴会上,项庄拔剑起舞,眼神却一直盯着刘邦,明眼人都知道他想趁机杀了刘邦。项伯赶紧也站起来舞剑,用身体挡着刘邦。张良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出去找樊哙,让他进来救驾。樊哙拿着剑和盾牌,冲进军帐,头发都竖了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项羽问他是谁,张良赶紧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赞叹道:“真是个壮士!”赏了他酒和肉。樊哙一边吃一边说:“沛公攻破咸阳,封了宫室,还军霸上,就是等将军来。现在有人挑拨将军和沛公的关系,将军可不能上当啊!”项羽被说得没话可说。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带着樊哙等人偷偷溜走,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行,还献上了一双白璧和一对玉斗。等项羽反应过来的时候,刘邦早就回到霸上了。

鸿门宴之后,项羽把刘邦封为汉王,让他去汉中。刘邦心里不服气,想跟项羽拼命。张良拉住他,指着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说:“沛公你现在打不过项羽,不如先去汉中,等时机成熟再回来。走之前把栈道烧了,让项羽以为你不想东出,这样他就不会提防你了。”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带着军队往汉中走,走一段就烧一段栈道。看着身后的烟火,刘邦心里又憋屈又期待,张良拍了拍他的肩膀:“忍一时,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天地。”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一开始打了胜仗,可后来项羽带着三万精兵回来,把刘邦打得大败。刘邦逃到下邑,坐在军帐里,看着外面溃败的士兵,把手里的酒杯摔在地上,酒洒了一地。“现在诸侯都背叛我,项羽又这么厉害,我该怎么办啊?”他对着身边的张良叹气。张良拿起地图,铺在地上,用手指着三个地方:“韩信现在平定了魏地,有勇有谋;彭越在梁地,能牵制项羽的军队;英布是项羽的手下,却一直对项羽不满。只要你能好好拉拢这三个人,让他们帮你,就一定能打败项羽。”刘邦看着地图上那三个点,眼睛慢慢亮了起来,赶紧派人去联络韩信、彭越和英布。后来这三个人果然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力量,人们把张良的这个计策叫做“下邑画策”。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地,派人给刘邦送信,说想当“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看了信,气得拍桌子:“我现在被项羽困在成皋,天天盼着他来救我,他却想着当齐王!”说着就要发火。张良正好在旁边,赶紧拉了拉刘邦的衣袖,凑到他耳边小声说:“沛公你现在还管得了韩信吗?要是不封他为齐王,他要是背叛你,麻烦就大了。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真齐王,让他安心帮你打项羽。”刘邦一下子就明白了,赶紧改口:“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说着就派张良去齐地,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收到封号,果然很高兴,立刻派兵去帮助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约定韩信、彭越一起攻打项羽,可到了约定的时间,韩信和彭越却没来,刘邦又被项羽困在了固陵。刘邦急得在军帐里来回踱步,对着张良说:“韩信和彭越怎么还不来?再这样下去,我又要败了。”张良笑着说:“他们不来,是因为没得到好处啊。你要是能跟他们约定,打败项羽后,把陈县到东海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他们肯定会来的。”刘邦虽然舍不得那些土地,但也知道现在不是小气的时候,赶紧派人去跟韩信、彭越约定封地。果然,没过多久,韩信和彭越就带着军队来了。各路大军汇合后,在垓下把项羽团团围住,最终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终于统一天下。

刘邦称帝后,大臣们都劝他定都洛阳,因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而且很多大臣都是山东人,想离家乡近一点。刘邦也有点动心,就打算在洛阳修建宫殿。张良听说后,赶紧去见刘邦,手里拿着一张关中的地图。“陛下,洛阳虽然好,但是周围的地势平坦,容易被人攻打。而关中呢,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右边有陇山和蜀山,前面有秦岭,后面有黄河,易守难攻,而且关中土地肥沃,能养活很多人。定都关中,就算天下大乱,也能守住都城啊。”刘邦看着地图上关中的山川河流,又想起了当年在汉中隐忍的日子,最终决定定都长安。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良的这个决定是对的,长安不仅成了汉朝的都城,还成了后来很多王朝的都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辉煌。

天下安定后,刘邦开始大封功臣。他对张良说:“你可以在齐国选三万户作为封地,随便你挑。”张良却摇了摇头,指着留县说:“当年我在留县遇到陛下,陛下采纳我的计策,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我只要留县这一块封地就够了,三万户太多了。”刘邦拗不过他,就封他为留侯。后来,刘邦开始猜忌功臣,韩信、彭越等人先后被处死。张良看着这些事情,心里很感慨。他借口身体不好,开始学习辟谷之术,很少参与朝政,每天就在家里读书、养花。吕后曾劝他:“你现在还年轻,怎么就这么消沉呢?”张良笑着说:“我当年跟着陛下,是为了推翻秦朝,恢复韩国,现在天下安定了,我的心愿也了了。至于荣华富贵,对我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张良晚年的时候,经常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那卷已经泛黄的《太公兵法》,有时候会对着书喃喃自语,有时候会望着长安的方向发呆。他想起博浪沙的尘土,想起下邳桥上的老人,想起鸿门宴上的剑影,想起垓下的歌声。他这一生,从一个复仇的少年,变成一个运筹帷幄的谋士,最后又归于平淡。他没有像韩信那样功高震主,也没有像萧何那样卷入朝堂纷争,而是在最风光的时候选择了退让,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他的墓在留县,墓前没有高大的石碑,只有几棵松树,在风里轻轻摇曳。

两千多年过去了,博浪沙的铁椎早已锈迹斑斑,长安的宫殿也变成了断壁残垣,可张良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我们今天读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为了学习一种智慧——那种在困境中隐忍的智慧,在顺境中清醒的智慧,在名利面前淡泊的智慧。

就像现在的我们,有时候会为了一时的挫折而冲动,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迷失,为了别人的评价而焦虑。这时候不妨想想张良,想想他拿着铁椎时的愤怒,却能在失败后沉下心来学习;想想他在刘邦身边时的风光,却能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退让。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战役,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谋士,需要用智慧去应对挑战,用清醒去把握方向,用淡泊去守护初心。

或许,这就是张良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不是那些精妙的计策,而是那份藏在历史褶皱里的,能让我们在浮躁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千年智慧。

声明:本故事为文学创作,非历史研究。读者需区分虚构与史实,深入了解历史建议查阅专业资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载、改编、传播等,亦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