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李泽昊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男孩。
5月的一个周末,商场里“爱心宠物领养”的吆喝声勾起了李泽昊的好奇,他盯着角落里一只瘦弱的老鼠,眼神里满是怀念。
“别碰!这些动物不干净!”妈妈焦急地拉住他,可他甩开手,执意伸手去摸。
刹那间,老鼠猛地咬住他的手,鲜血涌出,爸爸怒吼:“这什么破活动?你们怎么管动物的!”
店长连忙辩解:“没事没事,只是营养不良,绝对没病!”
李泽昊的哭声在人群中回荡,父母带着他奔向医院,疫苗一针接一针打下去,一家人以为危机已过。
可几个月后,男孩的异常举动让一切急转直下,医生解释:犯了3个错误
01
2018年,8岁的李泽昊是武汉一名二年级小学生。
他从小在乡下外婆家长大,最亲密的玩伴是一只灰色的小狗,性格温和得像个小跟班。
那只小狗陪着他度过了整个幼儿时光,无论是爬树、玩泥巴,还是在院子里乘凉,小狗总是摇着尾巴跟在他身后。
因此,李泽昊一搬到城里上小学,就吵着要把小狗接来一起生活。
可还没等父母点头同意,某天夜里,小狗因为院门没锁紧,偷偷跑了出去。
第二天早上,外婆发现它躺在路边,已经没了气息。
李泽昊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崩溃,哭得眼睛都肿了,连着几天不肯去学校。
从那以后,家里再没人提养宠物的事,他也把这段回忆深深埋在心底。
只是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小狗,他还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眼神里带着点失落。
5月20日,李泽昊跟爸妈去商场逛街,耳边突然传来一阵热闹的吆喝:“限时活动,爱心宠物免费领养!”
他立刻顺着声音看过去,目光落在玻璃橱窗里的一群小动物上。
大多数小动物都活泼乱跳,抢着玩玩具,只有角落里缩着一只瘦弱的老鼠,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只老鼠毛色暗淡,肋骨清晰可见,动作迟缓,偶尔发出一种奇怪的“吱吱”声,短促而急促,像喉咙里卡了什么东西。
李泽昊越看越觉得这只老鼠有点像外婆家附近田里跑来跑去的小动物,忍不住凑近想看清楚。
这时,爸妈追上来,赶紧拉住他:“别靠太近,这些活动都是套路,动物不要钱,后面用品贵得离谱!”
可李泽昊哪听进去,甩开爸妈的手,蹲在笼子前,伸手想摸摸那只老鼠。
不料,那只原本安静的老鼠突然炸了毛,猛地窜起来,狠狠咬了他手背一口。
鲜血立刻从深深的咬痕里涌出来,他疼得哇哇大哭,吓得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
爸妈慌忙围上来,妈妈心疼地检查伤口,爸爸气得冲着店员喊:“你们搞什么?这老鼠明显有问题,是不是有病?”
店长急忙跑过来,连声道歉:“先生别误会,这只老鼠只是有点营养不良,状态差了点,但我们已经隔离喂养,绝对没携带病毒。”
说着,他端来一碗水,推到笼子前。
老鼠虽然看起来虚弱,但还是低头喝了几口水。
店长松了口气,说:“看,它不怕水,说明不是狂犬病的老鼠,不然我们早处理了,哪敢放出来。”
可李妈妈还是不放心,眉头紧锁:“不管有没有,孩子这么小,不能大意,必须马上去医院!”
店长怕事情闹大,赶紧让他们去附近医院处理,承诺后续问题可以再协商。
李泽昊一家很快赶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手背上有两道明显的咬伤,最深的有一厘米,血流不止,伤口边缘参差不齐。
医生立刻用大量生理盐水和碘伏反复冲洗伤口,清除可能残留的唾液和细菌。
考虑到老鼠咬伤可能夹杂毛发或脏东西,医生用无菌探针仔细检查伤口底部,确认没有异物后,又用75%酒精擦拭周围皮肤,防止感染。
随后,医生为李泽昊注射了第一针狂犬疫苗,并严肃交代:“老鼠虽然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但也有风险,咬伤属于高危暴露,必须按时打完五针疫苗。”
医生还叮嘱,接下来的第3、7、14、28天要完成剩余四针接种,接种期间不能剧烈运动,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饮食作息也要规律,以保证免疫效果。
02
接下来的几周,李泽昊按时完成了所有疫苗接种,每次打完针都在医院观察30分钟才离开。
6月25日,爸妈带他去医院复查血清,结果显示抗体水平正常,医生确认免疫成功,一家人才稍微松了口气。
可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危机正在悄悄逼近。
11月28日早上,李泽昊上第一节课时,突然趴在课桌上,脸颊泛着不正常的红晕,手心全是冷汗。
他觉得头昏沉沉的,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嗓子干得像被堵住一样难受。
同桌悄悄推了他一下,提醒他老师在看,他才勉强撑起身子。
可刚抬头,太阳穴就像被针扎一样疼,脑子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攥紧了,让他完全没法集中注意力。
到了第三节课,李泽昊的状态更差了,眼皮沉得抬不起来,手脚软得连笔都握不住。
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迷迷糊糊地站不起来。
老师走过来,伸手一摸他的额头,被那烫手的温度吓了一跳。
老师赶紧扶他去医务室,校医测了体温,39℃,还伴着恶心、头晕、无力等症状,初步怀疑是病毒感染,给他做了物理降温并通知家长。
爸妈接走他后,他在家里躺了三天,症状才慢慢好转,父母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多想。
可12月5日,事情突然恶化。
03
李泽昊回家后像往常一样去洗手,可水龙头一开,哗哗的水声让他像被电击一样猛地一抖,整个人僵住。
那熟悉的水声在他耳里变得刺耳无比,像针一样扎进脑子,让他烦躁又害怕。
他颤抖着关掉水龙头,呆呆地站在原地,额头已经冒出冷汗,眼神空洞得吓人。
几秒后,他嘴里突然涌出大量唾液,想咽却咽不下去,喉咙像堵了块石头,吐也吐不出。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而粗重,胸口剧烈起伏,像要被一股无形的恐惧撕裂。
他试着张大嘴喘气,可呼吸越来越乱,整个人像是陷进了噩梦。
紧接着,李泽昊蹲在卫生间地板上,发出低沉的嘶吼,痛苦和恐惧交织。
厨房里的妈妈听到动静,冲过来一看,他满脸通红,浑身发抖,嘴角冒着白沫,牙关紧咬,四肢抽搐,像癫痫发作一样。
妈妈吓得腿都软了,赶紧抱住他拨打120,可怀里的孩子抽搐了几下,就瘫软在地,像一片被暴风雨打落的叶子。
急救车很快把李泽昊送到医院急诊科。
他已经神志不清,四肢还在抽动,医生初步怀疑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病因不明。
问病史时,妈妈立刻提到他5月被老鼠咬伤的事,并强调打完了五针狂犬疫苗。
医生马上安排了脑脊液分析、唾液病毒RNA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等检查。
结合症状和检查,医生确诊为狂犬病。
令人心碎的是,入院仅20小时,李泽昊就出现呼吸衰竭,意识完全丧失。
尽管医生用尽一切办法,气管插管、镇静输液、脑保护治疗……最终还是宣布临床死亡。
李泽昊的离世像一道晴天霹雳,父母完全懵了,呆呆站在急诊室外,眼神空洞,像被抽走了灵魂。
医生解释,孩子因狂犬病毒性脑炎引发延髓功能衰竭,最终心跳停止。
妈妈听完,双腿一软,跪在地上,泪水夺眶而出:“不可能!他才8岁!我们打了疫苗,怎么会这样?”
她的哭声在走廊里回荡,撕心裂肺,让人鼻酸。
爸爸蹲在墙角,攥着死亡通知单,手背青筋暴起,却一个字也说不出。
妈妈突然冲到医生面前,哭喊着:“我不信!我们去医院那么及时,五针疫苗一针没漏,伤口都是医生清洗的!泽昊一直很听话,医生怎么说的他都照做!你们是不是弄错了?是不是疫苗有问题?”
医生严肃地说,疫苗不可能有问题,每支都有批号,来源正规,国家对狂犬疫苗监管极严。
他又问孩子近期有没有再次接触猫狗或老鼠,爸爸立刻否认:“自从被咬伤后,泽昊看见动物就躲,我们也特别小心,连小区遛狗的邻居都绕着走。”
狂犬病毒不会无故发作,问题一定出在某个被忽略的环节。
04
医生调出李泽昊的所有就诊记录,甚至包括父母提供的作息日志,反复检查每一次接种记录、体温曲线,却找不到任何破绽。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走廊尽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几名医生和护士簇拥着一位步伐稳健、目光锐利的老者快步走来,白大褂上的胸牌写着“张明远”。
这位是国内顶尖的病毒学专家张明远院士。
他刚在医院结束一场关于“人畜共患病防控”的讲座,听说急诊有个8岁男孩疑似疫苗失败后死亡,立即赶来。
众人让开一条路,张院士径直走向主治医生,低声询问李泽昊的详细病史,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了解情况后,张院士转向李泽昊的父母,详细询问孩子近期的生活细节。
他知道,狂犬病的线索往往藏在不起眼的日常里。
妈妈强忍泪水,把儿子被老鼠咬伤、接种疫苗的经过一五一十讲了出来。
可说到最后,她声音越来越小:“要说特别的,确实有件小事,但我们觉得应该没啥影响,孩子之前一直那样做也没出问题,怎么会突然……”
张院士听完,眉头微微舒展,眼神变得坚定:“这是一例典型却极易被忽视的病例。”
他顿了顿,继续说:“李泽昊的伤口处理、疫苗接种、生活管理看似完美,连医生都没找到漏洞。”
“但就在这份‘完美’背后,有三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你们反复忽略。”
“而这三件事,正是导致他病情失控、最终不幸离世的关键。”
张明远院士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李泽昊父母的心中炸开,悲痛与愤怒交织,让他们一时无法平静。
妈妈泪流满面,声音颤抖地问:“张教授,您说的这三个错误,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
张院士目光温和却坚定,示意大家坐下,缓缓开口:“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这件事的根源不全在医院,也不全在你们,而是三个微小疏忽的叠加,让病毒钻了空子。”
05
他停顿片刻,语气沉稳:“第一个错误,是医院在处理伤口时,虽然清洗了伤口,但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医院当天因免疫球蛋白库存不足,医生误判老鼠传播风险低,省略了这一关键步骤。”
妈妈听完,眼泪止不住地流,哽咽道:“医生怎么不告诉我们?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一步!”
爸爸攥紧拳头,怒气冲冲:“这不是医院的失误吗?他们怎么能这么糊弄?”
张院士点点头,继续说:“第二个错误,是接种期间,你们忽视了泽昊的一些异常行为。”
他看向妈妈,问道:“你提到一件‘小事’,是不是泽昊在打疫苗时,经常偷偷吃冰棍或熬夜玩游戏?”
妈妈愣了一下,回忆道:“对,那段时间他老说热,天天吵着要吃冰棍,我们怕他闹情绪,就没太管。”
“还有几次,他半夜偷偷玩手机游戏,我们觉得孩子贪玩,没当回事。”
张院士叹息道:“疫苗接种期间,身体需要稳定的免疫环境,过冷食物和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反应。”
“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可能让疫苗的保护效果大打折扣。”
爸爸低头不语,手指狠狠掐着掌心,懊悔像刀子一样刺进心里。
张院士目光扫过两人,继续说道:“第三个错误,是你们对泽昊早期症状的误判。”
“11月底他发烧、头晕、恶心,你们以为是普通感冒,但这些其实是狂犬病潜伏期的早期信号。”
“如果当时及时带他去医院做病毒检测,或许还有一丝挽救的机会。”
“但你们选择在家观察,错过了最后的关键窗口。”
妈妈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我们怎么知道那是狂犬病?医生也没说感冒会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