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理翅膀硬了想单飞?跨部门合作变成宫斗?老板收拾烂摊子时你莫名背锅?别觉得这是现代职场的新问题。
2000年前,汉武帝收拾“失控分公司”卫氏朝鲜时,早就把这些坑踩了个遍。
一、清川江边的命案:一场“分公司整顿”的导火索
公元前109年,在清川江边传出一声凄惨的叫声,紧接着就把汉帝国东北边疆的战火给点燃了,并且把汉朝和卫氏朝鲜维系了三代的“代理合约”给彻底撕破了。
1. 涉何的“骚操作”:刺杀邀功反倒升官
汉朝使者涉何的随从,居然一刀砍死了朝鲜将领裨王长(部落首领)。
涉何仓皇逃回汉境,竟向汉武帝邀功称:“陛下,我杀了朝鲜的大将!”
2. 汉武帝的真实打算:借题发挥的整顿信号
出人意料,汉武帝不但没怪罪涉何,还任命他做了辽东东部都尉(军事行政官员)。
最终,汉武帝海陆并进,吞并朝鲜北部,设立直辖的‘汉四郡。
《史记》中满满当当的半页纸,其背后存在着一场比宫廷争斗还要激烈、比商业战争还要直接的权力博弈
今天就从“职场透视”角度细看这段故事,解读那些被鲜血验证过的生存法则。
二、【死穴 1】没了边界感:从‘授权代理’到‘失控分公司’的作死路
卫满,初代代理商的发家史,堪称汉初时期的“跨境创业传奇”。
1. 卫满扩张史:汉代版‘跨境总代’的的崛起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友)谋反。汉高祖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前往征讨。
卢绾带着他的部下逃到了匈奴那边,他手下的大将卫满则向北方奔逃而去。
这个来自燕地的亡命徒,带着一千多人渡过清川江后,看中了秦朝留下的“上下障(边疆防御工事)”。
这片将辽东与朝鲜连接起来的缓冲地带,成了他创业的根本之地。
当时汉朝正忙着休养生息、稳定内政。
辽东太守给了卫满一个“外臣”头衔,相当于授予“边境总代理”资格:
你卫满负责拦截蛮夷骚扰边境,我允许你招纳亡命之徒,前提是得保证周边那些小国家能到长安来给咱们进贡。
这确是一笔双赢的买卖。卫满拿着汉朝的“授权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名正言顺把真番、临屯等小国家给吞并了,所管辖的地域一下子就扩展到了近千里远。
正像如今的经销商凭借着大厂给予的授权,拼命地进行扩张一样,
卫氏朝鲜历经三代人,将原本的“外臣”身份发展成了如同独立王国一般的存在。
身为初代的创业者或者商业总代,卫满把握住了机会,凭借着“汉朝授权”当作自己扩张的挡箭牌。
在创业的初期,他做法巧妙,一直都能维持“外臣”名义上的那种微妙平衡,实实在在地实现了合作双赢(既能保卫边境,又能保证朝贡),这跟其后代的那种失去控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三代人膨胀:忘了自己只是“分公司”
三代人的平稳扩张,却种下了野心的祸苗,他们慢慢弄不清分公司与独立王国的界线了。开始胆大妄为、毫不顾忌地公然挑衅总部的权威和核心利益(朝贡体系)。
到了卫满的孙子右渠(失控的第三代)继位时,他彻底撕毁了协议:
不仅自己从不入朝,还拦截辰国的朝贡使团,甚至公开招纳汉朝的逃犯。
这就像经销商不但不把情况汇报给总公司,还去抢其他加盟商的销售渠道,甚至把总公司的核心员工都给挖走了。
基于这样的局势,汉武帝派官员涉何去谈判。
刘彻的目的很简单:让右渠“认清自己的经销商身份”,适可而止就好。
但右渠却自我膨胀了,觉得“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个总部算老几?”
面对总部特派员涉何的问责,右渠严重误判了局势,低估了汉武帝维护“朝贡体系”(市场规则)的决心,傲慢地拒绝沟通。
谈判彻底破裂。右渠还算“客气”,派了个手下大将带人“礼送”涉何出境。
结果就在清川江边,发生了开头那血腥一幕。
从表面上来看,是涉何做事太莽撞,结果闯了祸。
实际上呢,是两边早就心里憋着一肚子气了,就差那么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把这股气给引爆了。
为啥汉武帝不但没骂他,反而升了他的官?
因为涉何这“蠢操作”歪打正着!正好给了“总公司”一个收拾 “失控分公司”的完美理由。
三、【死穴 2】协作信任崩:一场“海陆互撕”引发的惨案
汉武帝派出的讨伐军,配置堪称豪华:
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着齐地的士兵从山东渡过大海,左将军荀彘从辽东的陆路向前行进,如此便形成了东西两面同时夹攻的局势。
可谁都没预料到,这场仗竟然会变成“队友互相坑害”的让人闹心的场面。
1. 杨仆的冒进:眼里只有KPI,坑了团队
海战专家杨仆率军先行抵达王险城(今平壤)。
依仗手里有七千精锐士兵,没等陆路的兄弟部队赶到,就急匆匆地去攻打城池,最后被右渠打得很惨,士兵们逃进山里藏了十多天。
在职场跨部门协作中,为了KPI无视团队节奏的“孤狼行为”,是典型的“职场冒进病”。
就跟团队中的领头人,根本就没去做市场调研,却非要把项目推上线,遭遇挫折并不奇怪。
杨仆败就败在太轻敌、太想抢头功!对敌人的实力完全没数,满脑子就想着自己先冲上去把“大项目(破城)拿下,在老板面前露脸。
至于陆路的兄弟部队荀彘到哪儿了、该怎么配合,通通抛在脑后。
对于杨仆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项目开始之前,把风险给好好地评估一番,别急着去贪功劳而贸然行动。
启示:跨部门协作,节奏同步远比个人突进重要。
2. 荀彘的猜忌:跨部门协作的最大毒瘤
荀彘的陆路军也好不到哪去,在清川江西岸被右渠率领的军队死死挡住。
战事陷入僵局,这不是武帝想看到的。
于是汉武帝派官员卫山前去劝降,想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
眼看大军压境,右渠表面上服软了,派太子带上五千匹战马、大批军粮,还带了一万多全副武装的护卫,准备过江去向汉武帝请罪。
渡江之时,汉使卫山与将军荀彘看到这等阵势,心中便开始产生疑惑:“带着这么多士兵,到底想要干什么呢?”随后便要求卫太子将武器全部解除。
太子这边也犯嘀咕:“卸了武器,岂不是任人宰割?”
双方对于“是否解除武装”这一问题始终互不信任,太子径直带着人马回去了。劝降这件事也就此泡汤。
这么大的差错,得有个人来承担责任。劝降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卫山成了替罪羊,被汉武帝下令处死。
关键谈判中,信任破裂的代价可能远超想象。和平的最后一丝可能也没了,只剩你死我活。
对卫山来说,谈判中“信任破裂”的职场启示是:“预设敌意”会毁掉合作。
要命的是,两位将军彻底闹翻了。
荀彘带领的北方兵强悍好战,天天都在嚷着“要去攻城;杨仆因为打了败仗心里没底,老是想着找个时机让对方投降,还偷偷地跟朝鲜大臣私下谈论“投降条件”。
这自然引发了队友荀彘的猜忌。
杨仆过度寻求捷径(招降),行为不透明,引发了荀彘的信任危机。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同事?抢功时冲在前面,协作时躲在后面,小动作不断,最后还在领导面前说队友坏话?
3. 公孙遂的神补刀:和稀泥式管理的坏处
知道两位将军陷入互掐内讧后,汉武帝派了个协调员 —— 济南太守公孙遂去调解。
荀彘在陆路上推进受阻,内心本就焦躁不安。看到海路部队不仅失败,而且行为令人起疑(杨仆私下接触朝鲜方),心中充满了不信任和恶意揣测,便更加倾向于采取强硬进攻的策略。
荀彘向公孙遂告状说:“杨仆肯定想叛变,他好几次故意不配合!”
这位公孙遂,算是真行,光听了势力强的荀彘那一方的一面之辞,连去调查一下都嫌麻烦不想做,直接把杨仆给抓了,还把他的兵权给撤了,把所有的人马都交给了告杨仆状的荀彘,让他统一指挥。
表面上的矛盾算是被压住了,可团队之间的信任却彻底垮掉了。
统领二军的荀彘在瓦解朝鲜的抵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可他最后却被武帝给杀了,可见成功也掩盖不了过程中的问题。
按现在的流行语,公孙遂属于典型的“懒政”,且还只听一面之词。
粗暴整合资源往往埋下更大的雷,因为公孙遂破坏了汉武帝互相牵制的战略方针。
公孙遂为他的错误买单的日子不远了。
启示:队友犯错时,落井下石告黑状最容易,但找办法一起补救才是真本事;而领导调解忌懒政武断,破坏平衡后患无穷。
有意思的是,汉军内斗时,卫氏朝鲜自己先扛不住了。这就像职场中,团队内耗还没结束,对手已因自身混乱垮台,但这绝不是内耗的借口。
右渠被杀害,主张投降的韩阴、尼谿相参选择了被“总公司”收购。
这场战争,汉军赢得并不漂亮。与其说是武力征服,不如说是“失控分公司”在内忧(管理混乱、人心涣散、背叛)外患(持续高压)下自行瓦解,而汉军高层的严重内耗,差点葬送了胜局。
四、【死穴3】没了规则意识:老板的“胡萝卜+大棒”哲学
平定朝鲜之后,汉武帝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这四个郡,把朝鲜的北部给弄到了他自己直接管理的体系里头。
1. 设汉四郡:用制度锁死‘规则’的操作
乐浪郡的治所处在王险城,直接把“总部”设在了别人“分部”所在的位置;玄菟郡管理辽东以东的地区,担负着监察北方部族的职责,就如同在边境设置的安保部门一般。
这种布局既能牢牢掌控住朝鲜半岛,又可以向周边的势力施加影响。
这是“并购”后的标准操作:消化吸收,消除再次成为独立王国的隐患。
2. 汉武帝的清算:功劳再大也得守规矩
劝降没成功的卫山,变成了震慑手下人的替罪羊。杀掉卫山看起来很无情,实际上是用最低的代价来震慑谈判的官员。
公孙遂偏听偏信、没领会皇帝的意思,被处决了。
杨仆严重失职、立场摇摆,撤职查办,一撸到底!
任何破坏朝贡体系的行为,哪怕是无心之失,都必须付出代价。
对荀彘这种“老员工”而言,老板真的只看功劳吗?汉武帝用荀彘的下场告诉你:功劳再大,破坏了规则,一样得凉。
启示:老板眼里,维护规则秩序永远比个人功劳重要。
3. 投降派的生机:识时务者的生存智慧
很妙的就是奖惩机制。投降的朝鲜大臣韩阴还有尼谿相参都被封了侯,这就跟给“投诚的高层管理人员”发高工资,还给他们送了原始股一样。
这种对“新员工”(降将)的怀柔恩威并施,不管是战略还是用人,汉武帝深谙此道。
这是告诉所有人,跟着我大汉干,好处少不了!既有效安抚了人心,也立起了合作的标杆。
启示:识时务的“合作”,有时是止损重生的最优解。
这场战争最让人惊讶的是,汉武帝压根就没想着要把那个国家给灭掉,他只是希望朝鲜能重新回到当“外臣”的那条道儿上。
直到右渠彻底撕破脸,才下狠手收拾。
设郡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建立更稳固的朝贡体系(汉朝主导的合作规则)—— 让周边小国知道,和汉朝合作有糖吃,对着干只有挨揍。
当然老板做决策时,既要算眼前账,也要算长期账。
四郡的统治并不稳固,后续的反抗和内迁,收拾起来才发现,成本比想象的高多了。
五、结尾:对职场人的核心启示
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换个角度看,帝王将相的权谋博弈,其实和我们今天的职场生存、商业竞争,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巨大的组织变革或冲突中(像战争、企业并购之类),个人的顺势而为、保持清醒、守住底线,是乱局中的生存智慧。
对照两千年前的故事,可以试着想一想:
你是否像杨仆一样,为抢功破坏过团队节奏?
你是否像右渠一样,误把“平台资源”当“个人能力”?
你是否看懂了“汉武帝式老板”的核心诉求:规则>功劳?
乐浪郡的残垣断壁在说:职场从无新事,踩过的坑都写在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