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的饮食,是从土里、海里熬出来的实在,像极了当地人的性子。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百姓的日子里,
最先暖了胃的是鏊子上的煎饼,
秦汉时农家把面糊往热鏊子上一刮,焦香裹着葱丝,
农忙时揣两张在怀里,啃着就能扛一下午活,饮食和生计早拧成了一股绳。

胶东另是一番模样。
渔民天不亮驾船出海,鲅鱼刚离水就剁成馅,包进面皮里,沸水一煮,鲜气能漫过渔村的海雾。
孔府宴倒藏着礼,“带子上朝”用海参裹着鸡蛋,是官宦人家的讲究,
却也没丢齐鲁的厚,料给得足,味来得真。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的山东腌菜法,
如今农家缸里还存着,萝卜、芥菜泡在卤里,冬天就着窝头,脆生生的,是老辈传下的滋味。

后来把子肉成了街头的热乎气。
大块五花肉炖得酥烂,酱油沁到骨缝里,配一碗白米饭,是拉车的、做工的吃出来的硬菜,
填肚子,也暖身子。现在年轻人排队买,肉还是那么大块,味还是那么咸香,没改。
山东的饮食从不是花哨的,是日子里熬出来的真,
一口下去,能尝着历史,也能尝着寻常人的烟火。
今天,跟诸位聊聊山东八大羊汤……

得从春秋战国说起。
越国宰相范蠡隐居羊庄时,见草肥水美便养羊富民,羊汤自此成了“鲁南第一汤”。
更玄乎的是金朝滕王完颜永济,900年前在鲁寨村让大厨改良羊汤,
硬把街头吃食变成皇家菜。
这故事在《枣庄市志》有记载,可信度拉满。
如今“走,请你喝羊汤”仍是枣庄人待客的“硬通货”,比“喝杯茶”实在得多。
汤白似奶,肉嫩不膻,是枣庄羊汤的看家本事。
选用山亭区1-2岁青山羊,羊骨与羊肉文火慢炖8小时,骨髓全融进汤里,成就那抹乳白。
喝时撒把香菜、来勺辣椒油,入口先是羊脂香,后调泛着草香,暖意从胃里直窜到头顶。
三伏天喝它祛湿,三九天喝它暖身,
老辈人说“两碗羊汤下肚,赛过活神仙”,这烟火气,才是枣庄人的日子。

清光绪年间起源于庙子镇。
传说齐王游猎时得珍稀山羊,命人驯养繁衍,散至民间后,厨师以整羊入馔,创“全羊宴”。
羊头到羊蹄,80道菜冠以“龙门角”“采灵芝”等吉名,
汤底用三年老羊、木柴大锅慢炖,呈青红色,酸辣麻香,清素不膻,喝口汤,真滋儿!
这汤还藏着故事:当年衡王府宴客,这道汤是压轴菜,
喝得宾客直咂摸嘴儿,连说“得劲”!
这汤讲究“一汤三喝”:头汤鲜,二汤浓,三汤香。
羊杂脆嫩,肉质紧实,汤汁里带着山草香,
庙子山羊吃丹参、柴胡长大,肉里裹着草药味,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喝完浑身透着暖,老辈儿说“一碗汤,赛人参”!
如今这手艺传了百多年,街边老店仍用柴火灶,
现切现炖,喝一口,能嚼出山野气,能品出烟火味,这就是青州人的“活法儿”!

根扎商周,骨子里浸着莒国三千年烟火。
春秋时齐桓公“勿忘在莒”的典故,早把这碗汤烙进历史褶皱里。
唐宋起,浮来山下的羊汤馆便用山泉、白芷熬出清透如泉的汤,鲜得能“补中益气”,
连《本草纲目》都夸它“驱寒暖胃”。
2010年,全羊汤被列入日照非遗,
评审专家说:“这哪是喝汤?分明是咂摸流动的历史!”
汤色清透似泉,却醇厚回甘,全凭本地7月龄青山羊的“真本事”,
喝山泉水、啃野草长大,肉质鲜嫩无膻。
文火慢煨四小时,汤头水脂交融,撒把莒县花椒面,香得人直咂嘴。
配外酥内软的大饼,浸汤吃,麦香裹着羊鲜直窜喉咙,那叫一个地道!

莱州人叫它“哈羊汤”,得从清朝说起。
传说朱桥驿设站那会儿,南来北往的官商行旅多,
山东中西部羊汤随官道传入,与胶东厨艺一撞,成了这碗“像牛奶一样白”的汤。
两百年前,赶集人蹲在红石桥头,喝着现熬的羊汤配面鱼,
寒风里暖得直咂嘴,那汤没膻味,肉嫩得能抿化,连面鱼都沾着羊油香。
这汤讲究“水脂交融”,羊骨肉慢炖八小时,汤白似奶,撒把葱花、香菜,再咬口酥脆的大面鱼,绝了!
朱桥大集至今保留着老规矩:
卖羊汤的必搭炸面鱼摊,俩摊子互相照应,像极了一对“老伙计”。
如今高铁通了,这口老味道跟着复兴号跑遍全国,成了游子们惦记的“乡愁味”。

德州羊肠子则藏着旗人秘方。
沙勃勃或吴三麻子家道中落,用羊肠灌血、淀粉、香油,煮出“清血肠”,
汤头香而不膻,配烧饼蹲在街头喝,暖胃又暖心。
老德州人讲究“站喝”,热乎劲儿直冲天灵盖,祛寒又治哮喘,堪称“冬日救命汤”。
这两样吃食,一白一红,一汤一肠,藏着山东人的实在劲儿。
汤里是火候,肠里是心思,喝的是滋味,品的是烟火。
没那么多花架子,就图个热乎实在,这才是山东美食的魂儿!

根,扎在清嘉庆初年五井集的烟火气里。
高县老汉当年在集上支锅煮羊,原是为省得生肉腐臭,
谁成想那口陶锅炖出的汤,竟成了临朐人的魂儿。
高家人从地摊熬到“义和全羊”饭庄,又添了十几味中草药调味,汤色乳白如月,喝着不膻不腥,连骨头缝里的鲜都渗到舌尖上。
光绪年间高魁升创全羊席,把羊头羊蹄、羊肝羊肺拆成32道菜,
最后端上那盆“全羊汤”时,
满屋子都是“鲜得掉眉毛”的赞叹,这汤,可算得上是山东非遗的活化石了。
如今临朐人喝羊汤,讲究“三碗不过岗”。
头碗喝汤,二碗吃肉,三碗泡饼。
黑山羊在青石山上吃百草、喝矿泉水长大,肉质细嫩如豆腐,咬一口能嚼出阳光的味道。
汤里撒把葱花香菜,再舀一勺辣油,
那股子热乎气儿直往胃里钻,连寒冬腊月都能暖成春天。

藏在金茂胜1876年的穷日子里。
这老头儿蹲在莱芜东关大集上,望着羊肉摊直犯愁。
羊是好羊,可那股子膻味儿能掀翻屋檐。
他硬是试了上百种香料,熬得眼睛都红了,终于捣鼓出“不腥不膻”的方子。
老辈儿人传着个玄乎事儿:说他夜里梦见九顶雅麓山的白胡子老道,
塞了本《烹羊天书》给他,醒了一照做,汤头清得能照见人影儿,香得勾人魂儿。
如今,汤色乳白如凝脂,羊肉嫩得能抿化,喝一口,暖得从嗓子眼儿直窜到脚后跟,
连《本草纲目》都夸它“暖中补虚”,冬日里喝上一碗,比穿三层棉袄还顶事儿。
这碗汤能香飘百年,靠的是笨功夫和巧心思。
选的是莱芜山里的黑山羊,肉嫩膻轻,泡在活水里十二个钟头,血水净得透亮。
大锅里老汤滚着新肉,加把莱芜姜、鸡腿葱,再撒点祖传的香料面子,慢火煨足三时辰,汤头才够醇厚。

始创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距今二百余载。
最广为人知的典故当属“各自为政”,
春秋时宋郑交战,主帅华元犒军忘分羊汤给车夫羊斟,次日羊斟驱车直入敌阵送俘主帅,
成“分汤定成败”的经典。
另有刘邦过单县饮羊汤结识吕雉、清末武举因汤得御赞的传说,皆载入《山东名吃典故》。
2013年“单县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列省级非遗。
这汤讲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
选单县黄河故道2-3龄青山羊,配白芷、桂皮等二十余味秘料,大火熬四小时至水油一体。
喝时舀起一勺,汤如琼浆挂勺,羊肉烂而不黏,羊杂脆嫩弹牙,
撒把香菜碎,滴两滴丁香油,鲜得人直咂嘴,香得人走不动道。
冬日暖胃驱寒,夏日健脾开胃,连汤带肉一碗下肚,比啥补药都“得劲”!

羊汤摊的灯还亮着,铁锅里浮着白气。
那些蹲在路边喝汤的人,仰头把最后一口倒进喉咙,抹抹嘴走了。
明天还会来,带着同样的饥渴。汤是老的,人是新的,胃里的暖和却一般无二。
你看那碗底沉淀的,哪里是香料渣子,分明是几千个冬天里,山东人熬了又熬的日子。
来,你也喝一碗。
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