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基,一个令人疑惑的人

在明史上,有一个人,挺让我疑惑。今天写这位明史上非常出名的人,刘基。刘基这人,在民间的传说非常多,民间有句话“前知五百年

在明史上,有一个人,挺让我疑惑。

今天写这位明史上非常出名的人,刘基。

刘基这人,在民间的传说非常多,民间有句话“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就有人把这话形容刘基,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真要较真说,刘基甚至连他自己的死都没预测到,预测到的话,他得先保命,难道他就是那么大无畏,毅然赴死?

1370年,朱元璋大封天下文臣武将之时,封公6人,没有刘基,封侯28人,没有刘伯温,刘伯温就被封了个诚意伯。

如果你说朱元璋只封武将不封文臣,那封公的李善长怎么解释?如果你说朱元璋针对刘基,那朱元璋针对刘基什么?

如果说刘基淡泊名利,隐身幕后,但是很显然,刘基的一些事情,实在和淡泊名利不沾边。

朱元璋身边除了李善长,刘基之外,朱升作为谋士,其实也挺出名,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元璋的征战策略影响不小。真要说朱元璋的谋士里,比较淡泊名利的,朱升算一个。朱升是不太想沾染皇家之事,朱升为朱元璋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在明朝建立后,朱升是比较低调的。

朱升也做了一些事情,《明史·朱升传》的记载,“寻命与诸儒修《女诫》,采古贤后妃事可法者编上之。大封功臣,制词多升撰,时称典核。”可见,建立明朝后,朱升的重点,不在官场上,而在礼制上。

有本关于刘基事迹的专著,《刘基事迹考》,作者是杨讷先生,他写的这本书,对于刘基的事迹的考证非常全面。这本书里提到一点,关于刘基的最初职位问题,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觉得对刘基极其疑惑的一点。

《刘基事迹考》这本书里指出,关于刘基究竟在朱元璋的谋士里,最开始究竟是个什么职位,其实是比较模糊的。刘基,章溢、叶琛、宋濂这四人投奔朱元璋,除了刘基,其他三人最初担任的职务描写得很清楚,后来的职务也清楚,但是对于刘基最开始的职位的描述,过于模糊。

《明太祖实录》里有一句,“以刘基为太史令”,这个职位是刘基比较清楚的职位了,但是这已经是1365年七月,推算时间,这应该是刘基到达南京的五年后了。从1365年七月,刘基出任太史令之后,刘基在《明太祖实录》里的出场次数才开始变多。那么,1365年七月之前,刘基在朱元璋的队伍里,是什么角色?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功劳?

在元末,朱元璋的谋士阵容,其实还是相当豪华的。其实元末这段历史里,无论是追随朱元璋征战的那些将领里,还是那些谋士里,能人辈出。如果你熟悉这段历史,你会意识到一点,朱元璋在这种局面里,从一介布衣,到最终建立明朝,其实非常难,但是朱元璋做到了,你就不能小看他身边的这些将领和谋士。

朱元璋身边的这些人,来自淮西的那批人,能力毋庸置疑,文臣武将,在后来的分封里,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些分封,都是在史书上,事迹也比较明确,当然有分封的理由。浙东这些人里,《刘基事迹考》的分析,刘基的最开始的职位描述比较模糊,那么,为什么对刘基的描述就这么模糊呢?是不方便写?还是不能写?还是没得写?很难说。

《刘基事迹考》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一个问题,刘基那么高的身后之誉从何而来?

杨讷先生对于刘基的事迹考证,非常详细,他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按照这位先生的说法,刘基的最早的身后之誉,其实来自朱元璋。

前面我说过,朱元璋就给刘基封了诚意伯,但是在刘基死后,朱元璋开始赞誉刘基了,这时候就不能不考虑一个原因,来自朱元璋的统治需要。其实这种情况,在明朝史书的记载里,也不少见。

等到了清修《明史》,对于刘伯温的形象描写,已经是参考了刘基死后的身后之誉了。

明朝的一些人,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通过刘基,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随着明朝中期之后,通俗小说逐渐兴起,在民间,刘伯温的形象就更神乎其神了。

有时候,其实一些书的记载,是比较主观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理性,尽量客观看待历史人物。

史料参考:

《明太祖实录》

《明史》

《刘基事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