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一则科技圈的合作传闻打破了行业平静:苹果计划每年向谷歌支付10亿美元,引入其拥有1.2万亿参数的Gemini AI模型,为停滞多年的Siri语音助手进行大规模升级。这桩看似出人意料的"联姻",并非硅谷巨头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延续了二十年来的利益捆绑逻辑,更是大模型时代科技行业竞争规则重构的缩影。

苹果与谷歌的关系,从来都是科技史上最复杂的双人舞。2007年iPhone发布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亲自为其站台,安卓系统尚未成为气候,两家公司还保持着惺惺相惜的默契。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爆发,安卓与iOS成为直接对手,双方在手机硬件、应用生态、服务领域展开全面竞争,从专利诉讼到应用下架,冲突从未间断。
然而,竞争的表象下,是无法分割的利益纽带。最典型的便是Safari默认搜索引擎合作——谷歌每年向苹果支付高达200亿美元的分成,换取在苹果设备上的默认搜索地位,这一金额曾占据苹果营业利润的17.5%。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诉讼揭露,谷歌甚至将搜索广告收入的36%分给苹果,只为阻止微软必应等竞争对手上位。苹果也曾算过一笔账:自建搜索引擎需要每年额外投入60亿美元,复制谷歌的技术基础设施更是要耗资200亿美元,与谷歌合作显然是更划算的选择。
此次AI合作,本质上是这种"竞争中合作"模式的延续。当大模型成为智能终端的核心竞争力,苹果再次面临相似的抉择:是孤注一掷自研,还是借助外部成熟技术快速破局?最终,10亿美元的年度付费方案,成为了平衡成本与效率的答案。对谷歌而言,这不仅是新增一笔稳定收入,更意味着将Gemini模型植入超过20亿台苹果设备,构建起无可替代的应用生态护城河。

这场合作的背后,是双方各自的焦虑与诉求,构成了精密的利益交换链条。
苹果的紧迫感源自Siri的持续落寞。2011年Siri首次亮相时,曾是智能手机语音助手的标杆,引领了行业潮流。但多年来,其功能升级缓慢,理解能力薄弱,被用户调侃为"人工智障"。对比谷歌Assistant的自然交互、OpenAI语音模型的多轮对话能力,Siri早已沦为行业后进生。更严峻的是,AI手机正成为市场新风口,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已达11%,预计2027年将飙升至43%。如果Siri无法实现革命性升级,苹果在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力将受到直接冲击。
自研之路的坎坷,让苹果不得不转向外部。尽管苹果一直在推进自研大模型,计划开发1万亿参数的云端模型,但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模型团队负责人等核心人才流失的情况。而谷歌定制版Gemini的1.2万亿参数规模,相较于苹果当前使用的1500亿参数模型,堪称量级上的飞跃,能大幅提升Siri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和上下文理解水平。选择Gemini作为过渡方案,既可以快速满足用户对AI功能的需求,又能为自研模型争取宝贵的研发时间。
谷歌的如意算盘则更具战略纵深。10亿美元的年费相较于搜索合作的200亿美元虽显微薄,但这笔交易的价值远超金钱本身。Gemini自2023年12月发布以来,凭借原生多模态能力和领先的基准测试成绩,快速崛起为ChatGPT最强劲的竞争对手。a16z的报告显示,Gemini的移动端活跃用户已达到ChatGPT的一半,网站访问量从2月的2.84亿次飙升至7月的7亿次。接入苹果生态后,Gemini将获得海量真实场景数据,形成"技术落地-数据反馈-模型优化"的正向循环,进一步拉开与其他大模型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谷歌正通过这种合作构建AI时代的生态霸权。除了苹果,Snap等多家公司已在谷歌Vertex AI平台上基于Gemini开发应用,而苹果的加入将让Gemini同时覆盖安卓和iOS两大移动生态,这种跨平台优势是其他大模型难以企及的。此外,随着搜索合作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反垄断审查,谷歌也需要通过AI领域的新合作,巩固与苹果的利益绑定,对冲潜在的政策风险。

苹果与谷歌的AI联姻,也折射出大模型时代科技企业的普遍困境:自研与合作的边界在哪里?
大模型的研发门槛早已超出普通企业的承受范围。谷歌Gemini的训练算力达到GPT-4的5倍,其背后依赖的是谷歌自研的Cloud TPU V5P超算芯片和大规模算力集群。对于苹果而言,即便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要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从芯片到模型的全栈AI能力,难度极大。选择与谷歌合作,相当于用资金换取技术时间差,避免在AI竞赛中彻底掉队。
但苹果从未放弃自主可控的目标。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明确将Gemini视为过渡方案,其自研的1万亿参数模型预计最早明年就能为消费者应用做好准备。这种"外部合作+内部研发"的双轨策略,正在成为科技巨头的标配。毕竟,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始终存在风险,就像苹果当年放弃英特尔芯片转向自研M系列芯片一样,AI模型的自主化终将是必然趋势。
谷歌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合作中设置了巧妙的限制。根据双方谈判的细节,此次合作并不会将谷歌人工智能搜索整合到苹果操作系统中,也不同于此前讨论的将Gemini作为聊天机器人直接整合到Siri的方案。苹果将把谷歌视为幕后技术供应商,不会进行公开推广,这既维护了苹果的品牌独立性,也为谷歌保留了自身产品的竞争空间。
这种有限度的合作,体现了大模型时代的竞争智慧。技术可以共享,但核心生态和用户数据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苹果要求谷歌为其开发可在私有云计算服务器上运行的定制模型,正是为了保障用户数据安全,避免核心隐私信息流向竞争对手。

这桩10亿美元的合作,不仅会改变苹果和谷歌的竞争格局,更可能引发整个AI行业的连锁反应。
对消费者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将是Siri的重生。预计明年春季推出的新版Siri,将具备更强大的信息综合和任务执行能力,可能支持复杂的多轮对话、跨应用协同操作,甚至多模态交互功能。这将重新激活苹果生态的智能交互体验,进一步巩固iOS用户的忠诚度。
对行业而言,这标志着大模型的商业化进入新阶段。此前,大模型的合作多集中在云服务、企业应用等B端市场,而此次谷歌与苹果的合作,将大模型直接植入C端消费电子设备,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商业化路径。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大模型厂商与硬件企业的合作案例,加速AI技术的全民普及。
但反垄断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两家巨头头上。谷歌与苹果的搜索合作已成为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诉讼的核心,法官裁定谷歌通过巨额付费维持搜索垄断地位。此次AI领域的深度合作,可能会引发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关注。如果两家公司被认定在AI领域形成不正当竞争,合作协议可能面临调整甚至终止的风险。欧盟也已在推动简化搜索引擎更换流程,未来类似的监管压力可能延伸至AI服务领域。
从长期趋势来看,苹果的自研模型一旦成熟,大概率会逐步替代Gemini,双方的合作可能只是阶段性的。而谷歌通过此次合作积累的用户数据和生态经验,将使其在大模型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这场合作更像是一次战略卡位,双方都在为AI时代的终极竞争布局。
科技行业的竞争,从来都是长期主义的游戏。苹果与谷歌的10亿美元AI联姻,是特定阶段的利益契合,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既展现了商业世界的灵活与务实,也揭示了大模型时代的核心竞争逻辑:谁能平衡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谁能掌控算力、数据与生态的核心资源,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章财联社:《为助Siri全面升级AI服务,苹果据称将与谷歌“联手”!》
每日经济新闻:《惊天交易曝光!为保住“霸主”地位,谷歌一年给苹果分成达200亿美元!微软开出诱人条件,苹果为何“看不上”?》
澎湃新闻:《谷歌不慎泄密,苹果可从Safari默认搜索引擎协议中分得36%收益》
澎湃新闻:《苹果可能使用谷歌为iPhone的AI功能提供支持》
环球网:《苹果为Siri升级广撒网,谷歌Gemini AI或成关键“拼图”》
抖音百科:《Gemini(谷歌于2023年12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型)》
中国经营报:《谷歌Gemini让大模型走向多模态 算力需求将进一步暴涨》
证券时报:《【研报掘金】机构:内需刺激叠加产品周期共振看好消费电子产业链》
虎嗅APP:《谷歌为什么又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