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道家”、“道教”、“佛教”

【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炎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

【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炎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传统的看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前和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宋研、尹文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已”说,都同道家的思想接近,有称为道家的派别者。

道家学说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为主,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的:“生(指人生下,来活着)而不有(什么都没有),为(为:做。有所做为贡献)而不恃(恃:依靠,依赖)。长(长:成长,增长,指自然的东西)而不宰(宰:破坏)”的自然现象。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尊)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顺其自然。

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那“礼仪忠信”,厚此薄彼,就是祸乱的开端),与儒墨之说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其后,道家的思想与名家(一称“辩者”,又称“刑名家”。战国时一个学派)、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战国、汉初道家学派。以传说中的黄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之学;而法家申不害、韩非等早已吸取道家的自然之义,做为法治理论的基础。是故,汉初黄老、形名并称,颇为统治者所推重。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黄老渐衰。但其自然观对谶纬神学有很大作用,如唯物主义者王充随自言:“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意也”《论衡▪自然》。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

道教遵奉老子为教祖,其实,老子之学并非宗教(只是认识自然界物质变化与社会人间关系相结合的一种浅显、朴素的唯心辩证法思想)。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辈首以老庄道家的思想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又用老庄道家的思想诠释佛典,称为“格义”,又有释佛、道合流之势。以后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把佛、老(道家)并斥,但对道家某些思想仍有所吸收。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我国古典哲学的科学思维有着启蒙作用,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影响深刻长远。(事例,论证与总结)

“道家”对事物的认识与“形而上学”颇为雷同

“天(自然)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之法,是减损多余,弥补不足,保持平衡。“否极泰来,泰来否极。”物极必返的意思。“道家”这种对自然界客观事物认识的朴素思想,是有些符合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过称中一事物与它事物联系转化趋势的。

但是,它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一样,把规律偶像、抽像化。否认,人在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人可以利用规律的能力”。这种思想理论发展到极端,就必然导致成主观唯心“宿命论”。

“道家”是从外部考察客观事物的特性,让人们“主观”“唯心”的去“参悟”,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触类旁推,由此及彼,也就是简单的“因为……所以……”的思维方式。由此来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生存中的行为举止。它否认事物的质变,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是数量形式上的减少或增加,循环重复。

在我国传承文化发展过称中,儒家、法家都把他们各自的思想理论,用道家的思想理论中,把对社会自然界里的偶然现象,与其思想理论有契合的部分东西做为普遍规律,来阐明解释去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他们的思想理论都经不起时间、空间实践的考验,最后终究归于失败。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分清“道教”、“佛教”与“道家”的区别:

【道教】是我们大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也称鹄鸣山,在今四川崇庆境内)。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也叫“五斗米道”,是道教定型化的开始。因道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所以,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尊奉老子为教祖,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教文 去修身养行(性)。东汉末年,有张角的太平道教和张鲁的五斗米道教,一时成了农民起义的思想旗帜。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撰写了《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道术与理论。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成为“正一派”;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形式从此完整规范。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与‘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统于“正一派”中。在北方,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派,其徒丘机处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派遂盛极一时。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信奉正一教的道士大多不出家,只有少数出家的。信奉全真教的道士必须出家。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就是释迦牟尼)所创立。它是当时反对波罗门教的思潮之一,以无常(时常变化)和缘起(事情的起因)的思想反对婆罗门教梵天(梵天指婆罗贺摩,即创造之神)的创世学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教(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相传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的种姓制度,因此,得到很快流行。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为三藏,修持依“戒、定、慧”为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用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教;其后,自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等;公元一、二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最后,其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

公元前三世纪时期,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公元二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得到发展和传播。流传于今斯里兰卡、泰国、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藏族和蒙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佛教(属大乘)。而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九世纪时期逐渐衰微,十三世纪初基本归于消灭,十九世纪后又开始逐渐复兴。

近年,特别在“不可接触者”的群众中得到发展。欧美各国自十九世纪以来,也设立多种佛教团体,从事研究和宣传活动。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后遂产生了‘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的思想,对于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佛教”、“道教”是两种封建宗教的思想品质信仰,同其它所有宗教一样。它是先有教规,信徒必须遵守,再学教条道义,然后让信徒主观唯心的去参悟学习,在精神上求佛或者上帝的原谅庇护,解除精神的烦脑困苦,来赢得下世新生的幸福,或者死后成佛、成仙的目的;“道家”是对社会自然界朴素认识的思想方式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物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主观唯心参悟,是先认识自然,后悟人生之道。他对人没有任何教规、教条的约束,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前者与后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封神演义》不能说是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封神演义”的电视剧,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看过。《封神演义》在清末、民初信奉佛教、道教的信徒把它称为《天书》。同《西游记》一起,都释译了“佛、神”,即佛教、道教的最高、最后的美妙幻想境界。我给大家要指出的是:地球就是浩瀚宇宙里的天堂,他是属于所有来到地球上生活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地方,所有“宗教”都是想通过给普通劳动人民灌输心灵鸡汤,让劳动人民心甘情愿的承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让统治阶级独享天堂生活。我们普通劳动人民,都应该明白,所谓“天书”上描绘的那些东西,都是脱离实际的,故弄玄虚的、牵强附会的、臆想的、无所不能的技能。在社会实际生活生存中是不存在的,对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生存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是没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老百姓在实际生活中,都应该拼弃佛、神的思想,更没有必要去信奉佛神的传说和那些骗人的魔法、巫术。是人每天都要吃、穿、住、行,要生活。人们在社会生活生存中,肯定会遇到这种那种问题和困难。只有认真的学习唯物辩证法与逻辑推理,才能解决好我们在社会生活生存中,遇到的这种那种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