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修身和齐家:中国人一辈子的两大主题!(发人深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古箴言。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根本,如果忘了根本,那一辈子就算虚度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古箴言。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根本,如果忘了根本,那一辈子就算虚度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我们都知道一句老话“做人要本分”,我认为这就是强调人生的根本。

修身,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你要得到什么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就是修身的奥义,唯有修炼自己,才能在成功之前就做好准备。

“修身”不是要你变成圣人,而是学会管住自己。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时家贫,寄居寺庙苦读。他每天煮一锅粥,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点咸菜度日。这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正是这份在困顿中守住本心的定力,这跟他后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是一致的。

以一以贯之。修身即在无人监督时,依然选择自律;在诱惑面前,依然守住底线。

对现代人而言,不骄傲,不说谎,不欺负人……这些微小的选择,日积月累,便筑成了人格的基石。还是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齐家,是修身的试金石。

家,是最难演的舞台。对外人彬彬有礼,对家人却横眉冷对?这绝非真正的修养。

晚清重臣曾国藩深谙齐家之道。他位高权重,却坚持给家中子弟写信,事无巨细地教导:如何读书、如何待人、如何节俭。他要求子女“勤俭自持”,自己则以身作则。曾家后来人才辈出,家族绵延,其实就是“齐家”的功夫。

齐家,不是要求家人完美,而是用耐心和爱去包容差异,用规则和温情去建立秩序。就像熬粥,火太猛会溢锅,火太小又不熟,唯有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让一锅米水交融成温暖的粥。家庭亦如此,需要每个成员在摩擦中学会理解,在责任中彼此支撑。

如果一个人在外面彬彬有礼,扮演正人君子,回到家则恶形恶状,对家人很多挑剔和苛责,那无疑做不到修身,也不能够齐家。

修身和齐家做好了,那治国平天下是自然而然。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影响力、责任心随着能力提升扩大的过程。

“治国”听起来离普通人很远,但它的本质是“参与”。

现在我们说“治国”,未必是当官执政,而是你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包括在社区里不扔垃圾,是网络上理性发声言,是看到老人摔倒时伸出的手。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就是社会进步的涓涓细流。当你在岗位上尽责,在公共事务中发声,你已在参与“治国”——因为国家,正是由无数个“你”组成的。

你变好了,这个世界就美好了一点。治国,始于对身边事的担当。

平天下,是心怀苍生的格局。

“平天下”常被误解为征服世界,实则是一种超越小我的关怀。

世界需要秩序,但因为熵增定律的存在,秩序总是容易被毁坏。“平天下”的真谛——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尊重差异,达成秩序和平衡。在全球化时代,这份格局更显珍贵:它可能是你支持公平贸易的消费选择,是对异国文化的尊重,是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积极行动。

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平天下始于承认“他人之痛即我之痛”的共情能力。

回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并非一条必须步步登顶的阶梯,而是一个同心圆:内核是修己,外延是爱人。我们或许不必成为圣贤,但可以做一盏微光:管好自己的情绪,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对社区多一份热心,对世界多一份关切。

遗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80%的人做不到修身,90%的人做不到齐家,至于能够治国平天下的人就更少了。

最后,修身是永恒的主题,修身的关键是安顿好自己的心,心外无物,如果你的心安定了,那齐家就容易很多,然后才能有参与其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