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结论:本方案以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应用” 全链条为核心,通过多维度监测感知、互联互通传输、智能数据分析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推动水库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防汛抗旱、安全运维与协同管理能力。
一、建设背景与
核心意义
水库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承担着水资源调配、防汛抗旱、生态保障等多重职能。当前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存在监测覆盖不全、数据滞后、协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难以应对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复杂形势。
随着数字中国、智慧水利建设的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水库管理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水库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实现全要素精准感知、全流程智能管控,既是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选择。

二、核心建设目标
全要素精准感知:实现水雨情、工情、水质、安全状态等核心要素 “天空地水工” 多维度覆盖,数据采集实时性达分钟级,准确率提升至 98% 以上。
跨部门数据共享:构建标准化数据交换体系,打通水利、应急、农业、气象等部门数据通道,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同步更新与高效流转。
智能化决策支撑:建立数据驱动的分析模型,实现防汛调度、风险预警、运维管理的科学预判与主动响应,推动管理模式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判” 转变。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多维度监测感知体系构建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整合天基、空基、地基、水基、工基五大监测维度,实现全要素无死角覆盖。天基依托遥感卫星,每 3-5 天更新一次库区地形、库容及汛旱情数据;空基通过无人机巡检,搭配高清摄像头与测雨雷达,每周完成一次库区全域扫描,重点监测地形变化与大坝外观缺陷。
地基在库区关键断面部署雷达水位计、翻斗式雨量计,每 5 分钟采集一次水位、降雨量数据,配套高清视频监控实现现场场景实时回传;水基在库区不同深度布设水质传感器与流量计,实时监测 pH 值、溶解氧、流量等指标;工基在大坝坝体、溢洪道等关键部位加密布设位移、渗压、应力应变传感器,每 10 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全面掌握工程安全状态。所有设备采用 IP67 以上防护等级,支持太阳能与市电双供电,适配复杂野外环境。

(二)数据传输与存储体系建设
传输层采用 “有线 + 无线” 双模式冗余设计,遥测终端机遵循水文行业标准规约,通过 4G/5G 网络与有线以太网实现数据常态化传输,同步搭载北斗短报文模块,确保极端天气下通信不中断。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标准化格式处理,消除冗余信息与格式差异,保障数据一致性。
存储层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构建 “实时库 + 历史库” 双存储模式,实时库存储近 3 个月高频数据,历史库长期留存各类数据(留存时长不低于 3 年)。建立 “本地备份 + 异地容灾” 机制,每日自动备份数据,同时预留扩展接口,满足后续新增监测要素的存储需求。


(三)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体系
搭建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清洗、去重、校验等算法剔除异常数据,确保数据质量。构建两大核心分析模型:防汛调度模型整合历史水文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洪水过程仿真模拟与调度方案优化;安全评估模型基于大坝位移、渗流等数据,实时研判工程安全风险等级,提前 24-72 小时发出预警。
同时开发数据可视化平台,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呈现监测数据与分析结果,支持数据查询、趋势分析、异常报警等功能,为管理决策提供直观支撑。
(四)应用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应用服务平台分三大功能模块:防汛抗旱模块提供实时预警、调度方案生成、应急指挥联动功能;日常运维模块支持设备状态监控、巡检计划制定、故障报修闭环管理;协同管理模块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指令下达与信息反馈,提升协同效率。
安全保障体系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设备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保障网络边界安全;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权限管控保护数据隐私;建立设备定期巡检与远程监控机制,及时排查设备故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四、实施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水利、技术服务商等多方职责,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技术保障: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确保技术方案先进性与落地可行性。
资金保障:争取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建立长效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建设与运维需求。
人才保障: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操作能力,打造专业化运维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