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监狱的铁门 “哐当” 一声关上,把亲人的身影吞没在高墙后,我的世界也跟着塌了 —— 曾经满是笑声的家,只剩下我和冰冷的墙壁,连钟表的滴答声都显得格外刺耳。那段日子,我以为自己永远走不出黑暗,却在一次次挣扎中,慢慢找回了生活的光。现在回头看,原来每一次 “不想放弃”,都是在向希望靠近。
一、那些“熬不过去”的日子:眼泪和孤独填满每一秒
最初的几个月,我活在“混沌”里,白天不敢出门,怕邻居问起“你家那位呢”,只能躲在家里哭,把亲人的衣服叠了又叠,仿佛这样他就还在身边;晚上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数着“还有多少天才能探视”,越数越慌,常常到天亮都合不上眼。
有一次整理抽屉,翻到他以前写的便签(“今晚加班,饭在冰箱里”),突然就蹲在地上崩溃大哭——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日常,现在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那时候总觉得“天塌了”,不知道没有他的日子,该怎么撑下去。
直到有一天,收到监狱寄来的信,是他的字迹:“别总哭,家里的花该浇水了,我在里面很好,你要好好的。”看着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在监狱里写字不方便),我突然意识到:他在里面努力适应,我不能在外面一直消沉——我要是垮了,他就真的没盼头了。
二、从“躺平”到“振作”:在微小的温暖里找回力量
我开始试着“动起来”,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慢慢把生活拉回正轨:
打理家门口的小花坛:以前都是他浇水、除草,后来荒得长满杂草。我学着他的样子,买了小铲子,一点点把杂草拔掉,种上他喜欢的太阳花。看着种子发芽、开花,金灿灿的花朵朝着太阳,突然觉得“连草都能重新长好,我也可以”。每次给花浇水,都会想起他信里写的“等我回来,咱们一起看花开”,心里就多了点盼头;
找一份工作,重新融入社会:一开始不敢和同事提家里的事,怕被议论,后来发现同事都很友善——有次加班到晚上,组长说“我送你回去吧,女孩子一个人不安全”,慢慢的,我敢偶尔提一句“我爱人在里面改造,我得好好等他”,有人会说“你真不容易,加油”,这种理解让我不再觉得“自卑”;
靠书信缓解思念:不能经常探视,书信就成了我们唯一的纽带。我会把家里的事写得详细:“今天给花浇了水,太阳花开了三朵”“孩子今天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我拍了照片寄给你”;他会在回信里说“今天劳动得了表扬,积分又多了一点,能早点回家了”。每次收到信,都会反复读好几遍,把信纸折好放在钱包里,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仿佛他就在身边说话。
三、从“被帮助”到“帮助别人”:在坚守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日子慢慢好起来后,我加入了一个服刑家属互助群,看到很多人和我当初一样“崩溃、迷茫”,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
有人问“第一次探视该带什么”,我会详细告诉她“带身份证,别带吃的(监狱不让进),穿得朴素点”;
有人说“收不到亲人的信,很着急”,我会教她用“诚心家信”公众号(之前偶然发现的,在线就能写信,还能寄照片),告诉她“别担心,只要地址对,信肯定能到”;
有次陪一个刚加入的家属去探视,她看到亲人就哭,我轻轻拍她的背,像当初别人安慰我一样说“别难过,能见到就很好了,咱们要好好的,他们才放心”。
帮助别人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的经历,也能成为别人的“光”;原来“坚守”不只是为了自己和亲人,还能给更多人带去力量——这种价值感,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让我觉得“活着有意义”。
四、回望过去:所有的坚持,都成了照亮未来的光
现在,距离他入狱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不再是那个“一提到他就哭”的人,能平静地和孩子说“爸爸在里面努力改好,很快就能回家了”,能笑着和同事聊“周末要去给花浇水,等花开了拍照片寄给我爱人”。
上个月探视,他说“你好像胖了点,气色也好了”,我笑着说“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隔着玻璃,看着他比以前瘦了但眼神更坚定,突然觉得:那些难熬的日子,那些咬着牙的坚持,都没有白费。
其实,服刑家属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但只要心里有爱、有希望,就不怕走不下去——就像家门口的太阳花,哪怕遇到风雨,也能重新站起来,朝着太阳生长。
未来的日子,我还会继续等他,继续写书信,继续把家里打理好。我相信:只要我们都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会推开家门,笑着说“我回来了”。而那些一起走过的艰难时光,终将成为我们彼此生命里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