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第二阶段:四雄争霸时期
(前681年—前613年,约70年)
历经周厘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从齐桓公主持北杏会盟,被封为东方之伯开始,至秦穆公卒。
三小霸的发展,在政权交接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乱局。齐国、楚国顶住了考验,在乱局中洗涤自我,锐意革新。平稳之后,开始完成身份转变,由小霸主升级为大霸主。这个时期,争霸的四雄为:齐桓公、楚成王、晋文公、秦穆公。
郑国在郑庄公死后,出现了四子夺位之争。在郑氏四子相互驱逐厮杀的过程中,一代人耗尽两代人的心血,霸业逐渐凋零,国家走向没落。郑国自此沦为二流之国,与资深二流货色陈、宋、卫、鲁为伍。
秦国经历打戎狄,文公励精图治,逐渐成长。虽经几代国君之乱,然而大局未乱,传到了秦穆公手里,强大的迹象已经显露,也积极参与逐鹿中原的游戏。
晋国“曲沃代翼”结束后,也积极向外扩张,周边的小国或者被吞并,或者被打残。晋国也如愿成为强国,也积极参与逐鹿中原的游戏。
楚国在这个阶段的前期,终于攻破襄阳,占领了南阳盆地,打通了走向中原的道路。等到楚成王的时代来临之后,楚国迈出了上百年中原逐鹿,制霸诸侯的脚步。
这个时期,是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争夺霸主的时代。因为争霸的区域已经扩大,都已不是偏居在某一区域,所以这是大霸主的时代。
一、齐桓公称霸
齐国在政权交接的时候,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动乱,但并没有让齐国变弱。齐桓公上位之后,励精图治,打着“尊王攘夷”的大幌子,纠合诸侯,开始称霸。在昭陵之役中,和楚成王对峙,双方通过谈判形成平局。齐桓公让楚国恢复了朝贡,周襄王因此封其为方伯,赐彤弓矢,代行征伐之权,成为名实兼备的大霸主。楚成王和第一个霸主交手,双方打成平手。
二、宋襄公假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纠合附近的诸侯平乱。然后借此进行会盟,认为自己可以直接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然而,宋襄公没有什么令人佩服的功绩,想直接做霸主,诸侯都不满,尤其是楚武王的孙子楚成王。
三、楚成王止霸
楚成王这个杀兄自立,和齐桓公对抗可以分庭抗礼的南蛮之王。他不仅在大会上夺了执牛耳的首位,还抓了宋襄公。宋襄公被放回去后,发动了复仇之战,是为“泓水之战”。宋襄公因为假仁义吃了败仗,还被箭射中了大腿,不到一年多就死了。楚成王和一个假霸主交手,全胜而归,完成止霸之旅。
四、晋文公称霸
泓水之战之后没多久,晋文公在秦国的护送下,回到晋国登上了君位。在帮助平定周朝内乱的行动中逐渐强大。后来和楚成王在中原交战,是为“城濮之战”。此战胜利后,晋文公举行会盟,周襄王封为方伯,赐彤弓矢,代行征伐之权。这是周襄王第二次加冕霸主。楚成王和第二个霸主交战,失败而归。
六、晋襄公续霸
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继位。此时秦穆公偷袭郑国不成,回来路上因为灭滑国,被晋国埋伏,爆发崤之战,几万军队全军覆没。自此,秦国东出势头开始被晋国遏制200余年。直到了晋国灭亡之后的战国时期,才有机会东出。
七、秦穆公西霸
秦穆公参与中原争霸多年,没有得偿所愿。心灰意冷后,待在关中打西戎出闷气。不到一年时间,西戎诸国被打得落花流水,纷纷臣服,从此关中秦穆公说了算。
周襄王听到消息,立即派人送上锦旗和认证书,封其为西方之伯,赐金鼓,代行征伐之权,秦穆公成为了西边的霸主。这是周襄王第三次加冕霸主。这段时间存在两个霸主,秦国称霸西方,晋国称霸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