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还没到北京,下马威先来了,德国副总理访华前,德方喊报复中国

咱这边福建舰的海试稳步推进,电磁弹射的威慑力还没完全展示,但带给咱们的底气,那是实打实的。可偏偏就有人看不懂形势,还想拿

咱这边福建舰的海试稳步推进,电磁弹射的威慑力还没完全展示,但带给咱们的底气,那是实打实的。可偏偏就有人看不懂形势,还想拿老剧本跟咱们“秀肌肉”。

这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定于11月中旬要来北京访问。人还没上飞机呢,他团队里的“先锋”就先给咱们送了份“大礼”。

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这位即将陪同哈贝克访华的关键人物,在法兰克福公开发话了。他喊道,如果中国采取行动“导致中欧贸易关系恶化”,那么欧洲就应该想出办法来“报复”中国。

这话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这哪是来谈合作的,这分明是揣着“大棒”来要挟的。纳格尔这番话,明眼人都看得出,矛头直指中国近期加强的稀土出口管制。

说实话,这操作,既不新鲜,也挺掉价。

“下马威”上瘾?上一个这么干的刚“认错”

德国政坛最近是不是流行“访华前先放狠话”?这套路,上个月咱们刚见过一次,而且“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大家可能还记得,上个月(10月),那位作风强硬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原本也敲定了10月26号的访华行程。可就在出发前夕,她也玩了这么一出。贝尔伯克公开就台海局势发表争议性言论,声称德国虽然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但“不同意改变现状”。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公然想在咱们的核心利益红线上跳舞。

结果呢?中方直接把梯子抽了。就在她出发前48小时,德国方面灰头土脸地宣布:取消访华行程。给出的理由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这话说得含蓄,但谁都懂,这就是外交上的“闭门羹”。

贝尔伯克这一下,在德国国内也扛不住了。毕竟,德国的经济界、企业界都等着她去北京疏通关系呢。

硬是憋了11天,到了11月6日,贝尔伯克女士还是主动给王毅外长打去了电话。在通话里,王毅外长把话说得非常明白: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潜台词就是:想来谈,先摆正态度。

据报道,贝尔伯克的“认错态度”还行。于是,王外长最后也给了台阶,表示欢迎她“适时”访华。注意这个词,“适时”,意思就是:你什么时候想明白、做对了,再来看档期。

这巴掌印还没消呢。这才几天,轮到副总理哈贝克要来了,他团队里的央行行长纳格尔,居然又捡起了贝尔伯克的老剧本,又想搞“下马威”。

我有时候真挺纳闷,难道贝尔伯克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还是说,在德国政府内部,这种“政治傲慢”已经成了一种路径依赖?

德国的“精神分裂”:经济靠中国,政治反中国

要看懂德国这一系列“迷惑操作”,你得先了解德国现在有多“拧巴”。

说白了,德国正处在一种“经济和政治的精神分裂”状态。

经济上,德国快“熄火”了。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德国作为欧洲工业的火车头,主动“戒断”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这波“自残式”操作,直接导致其工业成本飙升,制造业优势荡然无存。德国经济在2023年陷入技术性衰退,直到现在(2025年11月),复苏依然极其乏力。

经济不行,那对谁的依赖更强了?答案是中国。

咱们来看一组刚出炉不久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德双边贸易额依然庞大,中国稳稳地坐在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上。但结构很微妙:德国对华出口在下降,可从中国进口的需求却在猛增。

尤其是德国的命根子——汽车产业。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卖车,还得依赖中国生产的动力电池、电机和智能座舱零部件。大众、宝马、奔驰的CEO们,来中国的频率比回老家还勤快。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更是顶着压力,在湛江砸下百亿欧元的投资。

企业界用真金白银投票,拼命要“拥抱中国”。

可反观德国政坛呢?那又是另一幅景象。以贝尔伯克(绿党)为首的“价值观外交”派,天天跟着美国的调子喊“去风险”、“对华强硬”。

这就是德国的“分裂”:嘴上喊着主义,身体却无比诚实。副总理哈贝克(也是绿党,但兼着经济部长),他这次来访的核心任务,本该是安抚企业界,确保供应链稳定,尤其是为稀土问题来“求情”的。

可他团队里的央行行长纳格尔,却偏偏要在出发前放“报复”的狠话。这到底是演给谁看?是演给美国看,表示“我尽力了”?还是真以为靠几句威胁,就能让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拿什么“报复”?谁给的勇气?

纳格尔行长喊话“报复”,咱最想问的是:德国,或者说欧洲,你拿什么报复?

是,中国收紧稀土管制,欧洲是会难受。毕竟,欧洲的永磁电机、风力发电机、精密仪器,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超过85%。

但如果以为中国的牌只有稀土,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真正的王牌,是完整到近乎垄断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举个刚发生不久的例子:荷兰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事件。

荷兰政府前段时间跟着美国混,强行限制ASML的光刻机卖给中国。作为反制,中国怎么做的?咱没说直接断供荷兰郁金香,也没说不卖稀土。

咱的手段是:暂停向安世半导体在欧洲的工厂,供应几种关键的半成品和化工原料。

就这么一手。安世在欧洲的生产线直接“卡壳”,差点停摆。荷兰政府这才猛然发现,他们虽然有光刻机,但他们芯片生产所需的大量基础材料、封装技术和中间件,全在中国手里。

这个案例,德国的汽车厂商、机械制造商们,看得比谁都清楚。

中国根本不需要动用“稀土”这种战略武器。我们只需要在石墨负极材料、电解液、精密齿轮的特种钢材、甚至是制药的中间体……在这些德国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所必需的、不起眼的环节,稍微“点一下刹车”。

德国的“工业”恐怕就得立马趴窝。

纳格尔先生,在谈“报复”之前,是不是应该先问问大众、西门子和巴斯夫的CFO们,他们的供应链B计划(备用方案)做好了吗?

结语:放下傲慢,认清现实

说到底,哈贝克这次访华,正值一个非常尴尬的节点。

他名义上是来“加强财金对话”的,实际上是来“解决问题”的。可他的队友却在“制造问题”。

这暴露了德国一些政客根深蒂固的旧思维:他们还以为现在是20年前,欧洲可以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还对中国指手画脚、高高在上。

他们没意识到,时代早就变了。当福建舰的轮廓在晨雾中越发清晰时,它象征的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中国在经济、科技、产业链全方位的底气。

中国欢迎合作,中德合作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这话我们已经说了很多遍。但任何合作,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想谈生意,我们敞开大门。想搞“下马威”,想在台湾问题上玩火,那对不起,贝尔伯克的“行程取消”就是标准答案。

纳格尔的这番狠话,与其说是“下马威”,不如说是“色厉内荏”的虚张声势。哈贝克副总理如果足够聪明,就该赶紧管好自己队员的嘴,带着诚意来北京。

毕竟,中国的反制,德国接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