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沪东中华和黄埔文冲两座船台同时传出切割钢板的声音,但新开工的并非外界期待的054B第二批次,而是6艘被内部称为“054AG”的升级版054A。这一幕与年初两艘054B型护卫舰高调列编形成鲜明反差:海军在短暂尝鲜后迅速掉头,重新拥抱已经下饺子的老平台,原因并非技术倒退,而是对“账本”和“任务”重新对表后的理性选择。
054B的“暂停键”首先来自成本。首批两艘造价约12亿美元,几乎与一艘052DL驱逐舰持平,而同期054AG的批产单价被供应商压到4亿美元以内,仅雷达、主炮和飞行甲板三项改动就换来反潜、对海火力提升30%以上,效费比一目了然。更关键的是,054B采用的全电推进与双面阵有源相控阵雷达虽属先进,却尚未形成稳定供应链,备件、维修、人员培训都要重新铺摊子;相反,054A系列已服役40余艘,从发动机到厨房冰箱的零附件全国产化率超过98%,船厂、舰队、后勤保障体系闭着眼睛都能运转,这种“即插即用”的成熟优势在战时就是战斗力。

任务环境的变化也削弱了054B的“溢价”。海军2025年夏季的远海训练数据显示,航母编队平均航速维持在30节以上,而054B即使全电推进也只能跑到31节,与054AG的28节相比差距有限,却要多花两倍燃油和维修工时;在反潜科目中,054AG加长甲板后搭载的直-20F声呐浮标数量比054B多出50%,续航时间延长1.8小时,实际搜潜效能反而占优。换言之,对于“航母带刀侍卫”这一设定,海军发现用驱逐舰完成区域防空、用054AG完成伴随反潜,比用高造价护卫舰“一肩挑”更省钱也更可靠。
预算盘子里的优先级同样清晰。2025年国防预算增速首次低于GDP增速,而驱逐舰缺口仍在:按三航母战斗群最低配置,海军需40艘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驱逐舰,目前仅30艘到位,大连、江南还在赶工9艘052DL改型。在总经费不变的前提下,每少造一艘054B就能多订三分之一艘055,这笔账海军算得毫不含糊。美军“星座”级护卫舰因过度堆料导致单舰成本飙至12亿美元、工期拖延三年的前车之鉴,更坚定了中方“够用就好”的思路。

从编制调整也能看出054AG的归宿。2025年9月,东部战区第十六护卫舰支队一次性接装3艘054AG,舷号522、523、537,全部用于替换老053H3;而原本混编在驱逐舰支队的054A则被陆续调出,空出编制给新批次的052DL。这种“驱逐舰支队全驱化、护卫舰支队全护化”的改编,意味着海军不再强求护卫舰远洋决战,而是让其回归近海巡逻、护航反潜、台峡常态化封控的本分,自然也不再需要为高端而高端。
至于054B会否彻底终止,目前尚无军令下达,但船厂消息人士透露,第二批次4艘的订单已被“冻结”,总装平台转而服务外贸型F-40P护卫舰。海军内部评估认为,054B更像一次技术验证:全电推进、双面阵雷达、综合桅杆等子系统通过两艘舰的试验积累了数据,未来可直接移植到6000吨级的新一代远洋护卫舰,而非继续放大现有舰体。按照2005年054验证、2008年054A批产的节奏,2028年前后见到全新平台下水才是合理预期。

6艘054AG的匆忙上马,是海军在预算收缩、任务细化、供应链安全三重压力下做出的“清账”决定:把有限资金投向驱逐舰这一远洋决战主力,用成熟平台填补近海数量缺口,同时保留技术验证火种等待下一代护卫舰。高低搭配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算账后的精确配比;在“能打仗、打胜仗”这条硬杠杠面前,任何华丽的新技术都得先让位于性价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