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025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连续第八年参展的“全勤生”,丰田汽车公司以“立全球 更中国”为主题,将展台变成了“本土化成果发布会”:从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工厂沙盘,到bZ系列纯电车型的中国研发故事,再到氢能重卡的市场化运营数据,每一项展品背后,都藏着丰田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全新理解——当“中国速度”遇上“丰田品质”,合资品牌的本土化战略,正在从“适配”走向“共创”。

雷克萨斯入华20年:从“东方豪华”到“本土生根”的进阶
在丰田展台的“Best in Town”区域,一座工厂沙盘前始终人头攒动——这是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首度全景披露,也是丰田在华本土化生产布局的关键一步。今年恰逢雷克萨斯进入中国20周年,从2005年以进口身份引入首款车型,到2025年成立本土新能源公司,这个豪华品牌的成长轨迹,恰是丰田“扎根中国”战略的缩影。

雷克萨斯上海工厂建成投产后将生产全新电动汽车,并提升丰田先进动力电池生产能力,第一台车将于2027年生产下线,初期年产能约为10万辆。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克萨斯上海工厂主打 “全球产品阵容与本地生产相结合”。这意味着未来雷克萨斯的新能源车型,将不再是“全球车型中国卖”,而是会基于中国用户的充电习惯、智能需求进行本土化研发。从“进口豪华”到“本土造豪华”,雷克萨斯20周年的这一步,既是对中国市场的回应,也是豪华品牌应对“电动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雷克萨斯2款展车更是精准踩中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两大需求痛点。现款ES作为雷克萨斯的“销冠常客”,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的成绩,背后是对“东方豪华”的深度拿捏:不同于欧洲豪华品牌的张扬设计,ES以细腻的内饰做工、平顺的动力输出,契合了中国中产阶层对“低调质感”的追求;而全新一代GXOVERTRAIL版的亮相,则是对新兴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近年来,中国高端户外生活方式兴起,硬派越野SUV不再是小众玩家的专属,GXOVERTRAIL版搭载的全时四驱系统、Torsen托森中央限滑差速器,以及可无损安装的车顶帐篷、副油箱等改装件,更有东方豪华越野之味。


Multi-Pathway:不会押注单一赛道,丰田的“中国技术解法”
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丰田此次亮出了“多路径牌”——纯电、氢能、储能、自动驾驶四大技术方向齐头并进,构成了“Multi-Pathway”战略的中国落地图景。这种“不押注单一赛道”的思路,显然更符合市场需求。
纯电领域的“中国主导研发”是此次展台的亮点之一。为了打造真正“TO CHINA”的产品,丰田构建了ONE R&D研发体制与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这意味着中国团队不再是“被动接收全球技术”,而是拥有了研发决策权。bZ系列的三款车型铂智3X、bZ5和即将上市的铂智7便是这一体制的成果。尤其是铂智7,更是直接搭载了鸿蒙座舱,这也是“全球品牌+本土科技”共创模式的尝试。这种“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全球资源背书”的模式,打破了合资品牌“技术上慢半拍”的魔咒,让丰田纯电车型终于有了“中国味”。



氢能领域的“落地速度”则超出了行业预期。丰田与中国重汽合作的49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已在山东、湖北等区域投入运营,额定功率300kW的TL Power300系统,能实现500公里以上的续航,满足长距离重载干线物流的需求。更关键的是“换氢模式”的推进——针对商用车“补能慢、成本高”的痛点,丰田计划2026年初在山东开展“可更换式储氢系统”实证试验,5分钟即可完成全自动换氢。事实上,商用车尤其是干线物流,因行驶路线固定、补能站点集中,成为氢能落地的“突破口”。同时,丰田联合重汽、地方政府共建氢能生态,这种“从场景切入、以合作破局”的思路,或许能让中国成为全球氢能商用车市场化的“试验田”。

在退役电池处理这一行业痛点上,丰田的Sweep储能系统给出了“中国方案”。与中国五矿共同研发的Sweep能量柜i-eSCube全球首发,能容纳不同衰减程度的电池,并网后可实现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发售。从“造车”到“管电池”,丰田正在延伸自己的能源服务链条,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维,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则展现了丰田的开放态度。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的量产版铂智4X Robotaxi首次亮相,搭载4颗Orin-X芯片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是全球首个L4级Robotaxi专用方案,计划2026年在国内一线城市投放千台。

Mobility for All:从“造车”到“造移动自由”的人文转向
在丰田展台的角落,有一块区域没有炫酷的新车,却让不少观众驻足——这里陈列着埃尔法福祉版、RAV4荣放福祉试作版,以及Welwalk康复支持机器人。这块名为“Mobility for All”的展区,恰恰是丰田此次参展的“精神内核”:移动出行的终极目标,不是造出最快、最智能的车,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出行的自由。国内,福祉车市场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丰田一直传递这种理念:汽车企业的责任,不仅是满足多数人的需求,更要关注少数人的“出行权利”。



GR品牌的亮相,则是对“驾驶乐趣”的坚守。在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性能车似乎成了“小众玩具”,但丰田却看到了背后的用户需求:年轻消费者对“驾驶质感”的追求并未消失,只是需要更贴合中国路况的产品。GR YARIS不仅是一款车,更是丰田“以运动反哺民用”理念的落地——通过引入性能车,丰田希望在中国构建汽车运动生态,比如举办本土赛事、开展驾驶培训,让“FUN TO DRIVE”的品牌基因,在电动化时代依然鲜活。

写在最后:丰田“本土化”的启示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重构期”:自主品牌的在经历疯狂内卷后也开始更深层的思考,合资品牌在经历低迷后也陆续找到了节奏。丰田则书写了进博会的“全勤答卷”:本土化是要从研发、生产、合作、生态四个维度,真正“以中国为中心”。
我们一直说,丰田的优势在于“长期主义”:进入中国60多年,积累了超过2500万用户的信任;连续八届参加进博会,展现了对中国市场的坚守。这种“长期主义”让丰田能够沉下心来做“难而正确的事”——比如氢能生态的建设、比如福祉车的研发。这种“不追求短期销量,而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思路,恰恰是很多品牌所缺乏的。
从连续八届出展进博会的“全勤生”,到以“立全球 更中国”为战略核心的“深耕者”,丰田此次参展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宣言: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新阶段,丰田一定是“生态共建者”。当丰田将研发主导权交给中国团队,将技术开放给本土伙伴,将目光投向每一个人的“移动自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汽车品牌的转型,更是全球汽车产业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