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孩子喊“妈妈我好无聊”时,我顿感无比欣慰:这是长脑子的信号

孩子写完作业后,就像被撤掉了全身的力气,他望着阳台外的夜空,突然来一句:“妈妈,我好无聊。”如果换作是你,会作何反应?一

孩子写完作业后,就像被撤掉了全身的力气,他望着阳台外的夜空,突然来一句:

“妈妈,我好无聊。”

如果换作是你,会作何反应?

一般情况下,你可能会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要么给孩子找玩具,要么建议他看会电视或平板。

因为作为家长,潜意识里总会觉得——孩子的无聊,是自己的失职。

但咱不能做“一般”家长啊!

你知道吗?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喊“无聊”时,其实是大脑在发出“自我探索需求”的信号。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人无法独自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能与自己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可我们这一代父母,恰恰一直在破坏孩子的这种能力!

🔻为啥我们不希望孩子感到无聊?

一位朋友家的孩子,总共上了5个兴趣班,他们家娃周末的行程,都是精确到分钟。

我问她为啥给孩子报那么多,她的答案让我有点意外:

“我家孩子闲不住,没事的时候总喊无聊,只好给他多找点事情做。”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哪个不是一放学扔下书包就往外跑?

有时一根树枝、一堆沙子都能玩半天。

更别说上树掏鸟、下河抓鱼、看蚂蚁搬家、用狗尾巴草编兔子、躺在土堆上看云朵……

而这许多快乐的记忆,往往都发生在无所事事的午后!

如今的孩子,时间都被各种我们认为“有意义”的活动所填满。

一旦停下来,什么都不做,家长心里就不由焦虑起来:

担心娃是不是落后了?会不会错过什么?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

🔻填鸭式成长,让孩子过度依赖刺激

邻居家9岁的小女孩,每天放学除了吃饭洗澡和写作业,其余时间几乎不离手机。

邻居妈妈说:“不给她看就闹,说太无聊了!”

那什么有趣呢?当然是看视频、打游戏、看动画……

美国儿童发展协会研究显示,过度刺激的环境,会导致孩子前额叶皮层发育迟缓。

这个区域主要负责专注力、自控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视频里的快节奏画面、游戏中的即时奖励,会反复刺激孩子大脑,持续催生出多巴胺,让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可一旦停下来,大脑没了这些刺激,就会陷入无尽的空虚状态!

而且长期如此,孩子大脑的兴奋阈值升高,像绘本、积木、游戏等这些活动都不能提起他的兴趣,更别说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了。

🔻无聊,是创造力的孵化器

有人曾采访过一位清华的学霸,她分享的经验中包含一个细节:

“高中时我每天放学都会在操场走20分钟,什么都不想,就看着天上的白云飘过。”

这种看似无聊的散步,让她顶住了高考的压力,并在学习中一直保持着高效的“战斗力”。

麻省理工学院一项研究证实,经常体验“无目的玩耍”的孩子,在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力。

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在空白中寻找意义,而不是依赖外部的刺激。

据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做小职员时,就有大量“无聊”的时间思考物理问题;

J.K.罗琳正是在一趟延误的火车上,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神经科学指出,当大脑处于放松的“无聊状态”时,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会被激活。

它与自我参照思维、情景记忆提取、 envisioning 未来以及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让我们能够进行反思、规划以及社会性思考。

所以,适当的“无聊”,可以让孩子的大脑进行信息整合,并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当孩子喊“无聊”时,家长该怎么做?

我们要清楚,当孩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在求助,也不是在埋怨,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状态而已。

家长宽心,更不必给自己制造焦虑。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顺着思路引导,让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鼓励他去发掘和探索。

再者,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安放“无聊”的环境。

比如在家里设置一个安静的角落,孩子可以在这里阅读、绘画、做手工等。

孩子无聊时,自然会来到这里寻找“灵感”。

写在最后

我家孩子说出“好无聊”这句话后,我的反应是摸摸他的头,然后说:

“无聊也挺好的呀,你可以试试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享受一下这无聊的时光。”

他有些疑惑,但没说什么,然后趴在栏杆上看外面的夜景。

十几分钟后,我再出来看他时,发现他手里举着一辆飞机模型,在模拟天夜空中的飞机飞行,神情专注而满足!

所以,当下次你家娃也说“好无聊”时,你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吗?千万别给他递玩具递平板,妨碍他长脑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