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江流域示意图
我们知道,长江、黄河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母亲河。除此之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河流还有淮河、汉水。所谓“江河淮汉是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汉水沿岸县市的得名由来。
我们常说的汉水,其干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郧西县。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陕西省

勉县风光
勉县
隋置州,明改县。汉有沔阳县,沔水所经也。因为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
汉中市
秦朝置汉中郡。后周改为汉川郡。明朝时期再次改为汉中府,以汉江名也。汉江在城南三里。
城固县
秦名,汉置南北二城,县治北城。明朝时,县东八里有北城古城,即汉城固县。其南有城相对,曰南城。皆蜀汉中郎将刘丰所筑,蜀汉改乐城,唐改唐固。’
洋县
本汉城固县地。明朝改县名为洋县,以地有洋水也。洋水在西乡,县东二十里,自星子山出西北流入木马河。
石泉县
西魏名。治南五十步有石泉,其水清冽,四时不涸,民以资汲,县因以名。
汉阴县
本汉安阳县。唐至德初改为汉阴。《通志》云:汉江在县南八十里,东流入金州县,以是水得名。
紫阳县
明朝正德年间,设立紫阳堡,后升为县。县南紫阳滩之涯,山有三洞,每深一丈许,乃紫阳真人张平叔修炼之所。县之名本此。
安康市
本汉安阳县。晋太康元年,改安康。旬阳

旬阳
旬阳县
旬阳县因旬水得名。秦朝时,在旬水入汉水处设立旬关,并置旬阳县。西魏时改旬阳为洵阳。1964年,考虑到“洵”字生僻难认,改为旬阳县。
白河县
明成化年间,设立白河堡,后升为县,以堡名也。县西南百二十里,有白石河,自竹山县界东北入汉江县,堡得名以此。
湖北省

郧西七夕广场
郧西县
明朝时,设置。因地处郧县之西。
谷城县
周朝时有谷伯国,又称谷国。隋文帝开皇元年,封吐万绪为谷城郡公。开皇十八年,改义成县为谷城县。
襄阳市
古襄国。东汉置襄阳郡,以其在襄水之阳也。郡西五里有襄山。《荆楚记》:水驾山而下曰襄。又名涑水。
宜城市
本是春秋时期的鄀国,子爵。楚为北郢。郢有三。在江之南为南郢,后徙郡为北郢,今宜城是也。汉惠帝时,名宜城县,今县南九里有宜城故城。
钟祥市
本是东汉新市县地。明朝兴献王显陵所在地。嘉靖皇帝新置县并定名为钟祥,以“重陵寝见肃皇帝发祥于此也”。
天门市
汉竞陵县,五代晋改景陵,雍正四年,以名同圣祖陵,改名。县西有天门山,二石相对,中间一径通明,若天门然。因名。
潜江市
宋乾德初为安远镇,寻升为潜江县。《尔雅》:“水自汉出为潜,故云潜江。”县因此得名。
沙洋县:
沙洋历史悠久。唐贞观八年,唐尉迟敬德在靠汉津门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由此得名。

仙桃市景点
仙桃市
梁置郡,隋改郡。在沔水之阳,明为州,民国元年复为县。汉有沔阳,属汉中郡。该地人称汉水为沔水。1952年,县治迁往仙桃镇。1986年,撤县设市,以县治地名为市名。
汉川市
西魏置汉川郡,唐置办汉川县,宋初改义川,太平兴国间避太宗讳,改名汉川,以县西南十里汉水所经流也。
武汉汉口
汉江入口。汉江与长江交汇处。不过现在的汉口不是一个行政区。
关于汉江沿岸县区市,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欢迎留言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