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做医疗器械的朋友,想开发一款和自家产品配套的临床制剂——比如和医用敷料搭着用的护理液,或是跟诊断设备配合的试剂辅助液,但一接触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就有点懵:不知道从哪开始准备,也怕哪步没做到位影响进度。其实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没那么复杂,尤其对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只要抓准和自身业务相关的细节,流程就能顺很多。今天就从实际操作角度,给大家拆解干货。
先说说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前必须理清的两个基础点,这是后续一切工作的前提。一是资质要备齐,申请人得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还得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要是医院类机构没制剂资质,只能申请中药制剂,而且得找有资质的药企或机构委托配制。二是品种要选对,不能选市场上已经有供应的品种,也不能含没批准的活性成分,像中药注射剂这类风险较高的也不在申报范围内。对咱们医疗器械企业来说,重点要确认:这款制剂和自家器械搭配使用时,质量标准能不能跟器械的要求匹配,别后期发现不兼容再返工。
接着看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的完整流程,每个节点都有需要盯紧的细节。第一步是临床前研究,别觉得这步能省,处方怎么筛选、工艺参数怎么定、毒理学数据怎么收集,都得一一落实。比如你要做和敷料配套的护理液,得明确浓度、pH值这些关键指标,后续审批才不会卡壳。第二步是提交申请,把研究资料、资质文件整理好递交给省级药监部门,部门会先做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才会受理,要是资料有缺漏,5天内会给补正通知,这时候及时补全就行。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
受理之后的流程节奏也要摸准。10天内会有现场考察,还会抽取样品送指定药检所,药检所得在40天内完成检验和标准复核,这步要确保样品符合之前定的质量标准。然后省级药监部门会用40天做技术审评,没问题的话就会发临床研究批件。临床研究也有讲究,受试例数不能少于60例,还得通过伦理审查,而且批件有效期就1年,得在有效期内完成研究。最后把临床总结报告交上去,再经过一轮审评,符合要求就能拿到《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了。
这里特别说下医疗器械企业做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的专属注意点。很多朋友容易忽略制剂和器械的兼容性研究,比如护理液会不会影响敷料的吸附性,辅助液会不会和诊断设备的材质发生反应,这些数据得在注册阶段就准备好,不然审批时可能要补充研究。另外,制剂的使用场景要和器械的临床应用对应上,比如器械用于骨科手术,配套制剂就得符合骨科临床的无菌要求,这些细节提前考虑到,能少走很多弯路。
其实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的核心就是把细节做透,从前期的品种规划,到中期的资料准备、临床研究,再到后期的审评跟进,每一步都按规范来。要是觉得自己摸不准法规要求,找熟悉医疗器械领域的第三方医药合规机构做个审计,如CIO合规保证组织会帮着梳理资料、核对细节,也能提高效率。毕竟对医疗器械企业来说,一款合规的配套制剂,能更好地发挥产品的临床价值,而顺畅的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流程,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