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若彤:我找到了抑郁症的克星,原来它怕这个

还记得那个一身白衣、清冷脱俗的“小龙女”吗?荧幕之外的李若彤,曾在四十岁那年,被抑郁症拖入看不见光的深渊。十年恋情结束、

还记得那个一身白衣、清冷脱俗的“小龙女”吗?荧幕之外的李若彤,曾在四十岁那年,被抑郁症拖入看不见光的深渊。十年恋情结束、父亲离世、外界的不解与恶意……她一度活得像个“行尸走肉”,暴食、自闭,甚至拿着水果刀对自己说话,站在27楼的阳台边缘而不自知。

她说:“抑郁症就像一个自私的恋人,它要独占你、控制你,不允许你心里有别人。” 这个“恋人”怕你倾诉,怕你运动,怕你爱上生活里任何一件小事。而她在最绝望时发现——当你不再反抗它,它反而对你失去了兴趣。

也正是在那个阶段,她无意中触碰到抑郁症真正的“克星”,不是药物,不是意志力,而是一种叫做“正念”的内在力量。

一、你越抵抗,它越强大

李若彤曾拼命想“赶走”抑郁,结果却越陷越深。她暴食、封闭自己,情绪像被一个看不见的“马达”控制,只要稍微想动一下,就被强制关机。

后来她明白,抑郁像一个以情绪为食的“反派”。你越是焦虑、恐惧、抗拒,它就越强大。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也指出:与负面情绪对抗,只会放大痛苦;而接纳,反而能减少内心消耗。

这让我想起一个禅修典故:

一位弟子问禅师:“我心中妄念纷飞,如何对治?”

禅师反问:“谁在打扰谁?”

弟子一愣。

禅师说:“你若不去打扰它,它自来也自去。就像天上的云,任它来,任它走,天空从不挽留,也不抗拒。”

是啊,我们总想“对付”情绪,却忘了情绪本身只是心中的一片云。你盯着它、抗拒它,它就停驻不散;你接纳它、看着它来去,它反而失去了力量。

二、正念,是看见而不陷入

什么是正念?它不是“积极思考”,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回到内在,做一个清醒的观察者。

李若彤后来爱上健身,不是因为健身能“治好”抑郁,而是在那段专注的时间里,她终于从情绪的漩涡中探出了头。她说:“只有在健身房,我才能把痛苦混乱放一边,重新找到自己。”

这正是正念的核心——你不等于你的念头,也不等于你的情绪。你是那个正在觉察这一切的人。

内观大师葛印卡曾说:

“你必须做自己内心的旁观者。当你只是观察,而不评判,真正的转变就会发生。”

就像李若彤所做的,把“我觉得我很不幸”换成“我看见我有一个‘觉得自己不幸’的念头”。这一转,你就从“被困在剧情里的演员”,变成“坐在观众席的观者”。你不必消灭情绪,你只是不再被它牵着走。

三、大脑可以被重塑,只要你开始“喂养快乐”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我们每一次选择关注什么,都在重塑大脑的神经通路。

李若彤说,抑郁最怕的,是你专注、平静、快乐的样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快乐瞬间,你把它放大,再放大,抑郁就无处可藏。”

她所说的,正是正念中的“积极情绪培育”。不是假装快乐,而是刻意地、温柔地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让你感受到平静、喜悦、满足的瞬间——哪怕只是阳光照在脸上的温度,一杯热茶的香气,一段走路的节奏。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也证实:持续关注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控制,削弱杏仁核的过度反应。

说人话就是:你越练习“看见美好”,大脑就越习惯走向光明。

四、你可以这样开始,今天就可以

正念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而是日常中的一次次微小选择。如果你也在情绪中挣扎,不妨试试这些接地气的做法:

1、呼吸暂停法

任何时候,只要感到情绪上来,停下来,深呼吸三次,感受空气进出身体。不评判,不回应,只是回到呼吸。

2、念头标签法

当负面想法出现,心里默念:“我有一个念头……” 比如:“我有一个‘我一无是处’的念头。” 拉开距离,念头就失去控制力。

3、微小快乐记录

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到平静或喜悦的小事。哪怕只是“听到一首喜欢的歌”“吃到一颗甜的水果”。坚持写,就是重塑大脑的过程。

4、身体觉知练习

洗澡时感受水流的温度,走路时感受脚底和地面的接触。回到身体,就是回到当下。

5、推荐两本书

如果你希望系统学习,可以参考《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这两本书从正念与认知行为角度,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方法,不像理论书那么难啃,更像一位温和的陪伴者。

五、你不是你的抑郁,你是看它来来去去的那个人

李若彤从深渊中走出,不是因为她打败了抑郁,而是她学会了与它共存,并且不再把它当作生命的中心。她说:“当我停止喂养它,开始喂养自己快乐的瞬间,那片遮住阳光的乌云,终将散去。”

这正是正念带来的根本转变:你不再认同头脑中的故事,也不再被情绪绑架。你回归内在的真我,看穿外在的障眼法,看懂内心世界的运转逻辑。

抑郁最怕的,不是昂贵的药物或高深的疗法,而是你日复一日的平静注视,是你在最绝望时依然选择拉开窗帘、穿上跑鞋、打一个电话、完成一件小事。

你每一次回到当下,都在告诉抑郁:

“我看见你了,但我不属于你。”

而你,才是自己这一生,真正的编剧与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