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海光信息突然开放HSL技术,到底在下什么棋?

2025年9月13日,一场闭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国产芯片企业海光信息作出了一个重磅决定,宣布向产业界开放其高性能可扩

2025年9月13日,一场闭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国产芯片企业海光信息作出了一个重磅决定,宣布向产业界开放其高性能可扩展互连总线协议HSL(High-performance Scalable Link)。这一决策引发了业界关注。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海光HSL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它所对标的技术——英伟达的NVLink——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则广为人知。从功能上看,HSL与NVLink可视为同类技术,都是为了突破传统PCIe总线瓶颈,旨在解决芯片间的高速互联问题。

作为海光信息自研的关键技术之一,HSL实现了远超PCIe的带宽与更低的延迟,曾被视为其核心竞争力。但是突然将其向业界开放,海光信息到底在下一盘什么棋?

中国算力市场需要统一的互联标准

过去3年里,大模型的参数规模约每四个月翻一倍,为了高效训练模型或者进行模型推理,芯片间的连接技术在满足可靠性、带宽、功率效率和延迟等新要求方面,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传统上,芯片间互联依赖于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总线技术,用以连接CPU与GPU、SSD、网卡等高速外设。在以CPU为中心的计算时代,PCIe尚能应对需求。

然而,进入AI时代,尤其是面对大规模深度学习任务,CPU、GPU、NPU等异构芯片的协同计算成为主流。在此场景下,芯片间产生海量数据交换,使得PCIe的带宽和延迟逐渐成为制约系统整体性能的瓶颈。

为此,主流芯片厂商纷纷主导研发替代技术,海光HSL、英伟达NVLink、AMD Infinity Fabric以及UALink等协议应运而生。它们的目标一致:提供远超PCIe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使多个计算单元能像单一芯片一样紧密协作。

在上述互联协议中,英伟达NVLink和AMD Infinity Fabric均为厂商专有技术,其生态系统相对封闭,能否融入其中要看厂商的态度。比如9月份,英伟达NVlink对英特尔开放,但是需要英特尔开发定制的x86架构CPU。

虽然UALink是一个对抗英伟达NVlink封闭技术的开放标准,但是参与厂商也以国外科技厂商为主导。唯有海光HSL是一个中国芯片企业主导的标准。

现在,国内芯片企业在AI浪潮和国产化浪潮之下迎来的新发展机遇,仅仅国内GPU/NPU企业就超过30家,其中的昆仑芯、寒武纪、壁仞、沐曦、摩尔线程、燧原等已经颇具市场影响力。

虽然国产算力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各家厂商芯片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上其实并没有统一规划,这种现状导致最终客户在使用异构算力上变得异常困难,整个产业也没有形成一个真正互利互赢的生态。

随着国产芯片渗透率的提升,整个行业对互联互通的需求日趋迫切。海光选择此时开放HSL,正是瞄准了这一产业契机,期望扮演连接国内计算产业生态“主动脉”的角色。

海光信息的底气与考量

一项协议能否成为行业标准,通常取决于多重因素:发起者的行业地位、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以及潜在的政策支持。这正是海光信息需要证明自身实力的关键所在。

海光信息的底气,首先来自于其在“信创”领域的市场地位。公开数据显示,海光信息在国产CPU市场中占据了高达53.6%的份额,排在行业第一,尤其在金融、通信等关键行业确立了明显优势。

海光信息能有这样的市场领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CPU产品兼容主流的x86架构。

过去多年,中国企业的应用生态都是围绕x86架构建立的,而海光CPU通过兼容x86架构,这使得客户应用基本上不用改造即可平滑升级到国产芯片之上。

这种芯片架构的优势,让海光信息在客户侧占据了非常有利的行业地位。而通过海光HSL总线实现与海光CPU芯片的互联互通,其实非常有利于国产GPU芯片快速成为最终客户的算力选择。

此外,由海光牵头成立的“光合组织”,成员已逾6000家,这为其发起和推动产业协议标准化提供了生态基础。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海光HSL在技术上要有行业的领先性。

海光信息并没有公开过海光HSL总线的具体性能参数,但是被广为传播的表述是:海光HSL总线具备高带宽与低延迟特性,相比传统PCIe接口延迟降低约一半,带宽大幅提升,显著优化芯片间高速直连能力。这种表述,一定程度上反映,海光HSL技术目前在国内计算行业内有着相当的竞争力。

政策因素也不能忽略。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做大做强中国的计算生态,其实也一定也会推动标准建设,加快多体系芯片、多类型软件的兼容。从这一点上来看,海光HSL开放策略也与国家政策方向高度契合。

在海外算力被限制的大背景下,国产算力大规模应用的趋势已经确定。综合以上优势,海光信息有机会以信创市场为基地,推动HSL协议在实际应用中逐步部署、验证与完善。

据悉,海光信息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HSL 1.0规范,并于明年第一季度提供相关的设计参考方案。

HSL开放的潜在挑战与影响

尽管HSL开放计划具备多重有利条件,但要成为一项行业标准,仍面临诸多挑战,涵盖技术、生态和竞争等层面。

在技术层面,HSL要在性能上追赶NVlink、UAlink等总线协议,将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如果性能差距过大,即便在受保护的信创市场内,HSL也可能被局限在对性能要求不高的非核心应用场景。

在生态层面,标准的生命力在于生态的繁荣。而如果HSL技术上无法长期满足合作伙伴的需求,将可能动摇生态参与者的支持力度。

在竞争层面,在国内市场,HSL也并非唯一的选择,仍有其他有影响力的芯片厂商也有类似技术。目前,这些厂商出于自身战略考量没有选择开放类似技术,一旦竞争对手选择跟进开放,市场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

倘若海光信息能够成功克服上述挑战,HSL开放战略所能带来的回报也将是极其丰厚的。不但海光信息能够获益,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计算产业的发展格局。

于海光信息而言,HSL成为标准,将使海光信息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它将不再仅仅是一家仅仅销售CPU和DCU的芯片供应商,而是成为一个基础计算平台的定义者和架构师。

作为标准的主导者,海光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获得巨大的战略影响力,有助于构筑更深的护城河,并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

更重要的是,HSL将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当合作伙伴采用HSL标准时,将有更强的动机选择海光CPU作为主处理器,从而巩固并扩展其核心业务。

于中国的计算产业而言,HSL协议有望解决当前国内芯片产业的“碎片化”痛点,促进不同厂商的CPU、GPU、AI加速器等硬件实现高效协同,形成产业合力。

长远来看,这还有助于构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关键技术标准,补全自主算力产业的关键一环,并有望催生一个更为开放和协同的国产算力生态,形成正向的产业循环。

一个生态的建设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但由海光信息这样的龙头企业牵头,将核心互联技术开放,无疑是国产算力生态走向协同与成熟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