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乙金华宗旨 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回光守中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光回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云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是

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光回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云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是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一点真阳,忽生沈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

凡人自呱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日月大地,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能,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知止,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已括尽要旨。

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闲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认指为月。毕竟如何?日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也。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道言中黄,佛言缘中,一也。不必言头中,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眼齐平处,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黄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 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小止观书》 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无回。志之。

解析:

1.回光的起源:“回光”的概念源自文始真人,他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先驱之一,被尊为“文始派”的创始人。回光指的是将意识和能量从外在的世界收回到内在的精神本源,通过这一过程来凝聚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2.精思、纯炁与纯想:精思是指高度集中的思考,纯炁代表纯净的能量状态,纯想则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这些都与回光的修炼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回光可以达到这些高级的精神境界。

3.有中似无与无中似有:在修炼初期,回光的过程可能让人感觉像是从有到无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修炼有成时,会体验到一种从无中生有的奇妙感觉,即身外有身的体验。

4.神火与真阳:经过一百天的专心修炼,回光才能真正成为“神火”,这是一种内在的、具有转化力量的能量。之后,这股能量会逐渐转化为“真阳”,并在某个时刻突然产生“沈珠”,类似于夫妻交合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此时应该保持宁静,等待进一步的变化。

5.逆法与轮回:在修炼回光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逆法”,即与日常生活的习惯相反,将意识从外向内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千劫轮回,实现精神的解脱。在这里,“一息当一年”和“一息当百年”分别象征着在修炼过程中,每一次呼吸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精神成长和长时间的内在变化。

6.阳光、日与目:在宇宙的元化(演化)过程中,阳光是主宰,有形的太阳是其在自然界的表现形式,而在人体中,眼睛被认为是连接内外世界的窗口,也是神识最容易流失的地方。因此,金华之道强调使用逆法,将注意力从眼睛这个容易泄露神识的部位收回来,进行内在的修炼。

7.人生的顺生与逆视: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随着环境的变迁而自然生长,很少有人会主动反观内心,探索生命的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进行精神上的修炼,阳气会逐渐衰减,最终可能陷入一种被比喻为“九幽之界”的低级存在状态。

8.楞严经的教导:《楞严经》指出,如果一个人的思维纯粹,他就能超越物质世界;反之,如果情感过多,就容易沉沦。修行者往往情感多于思考,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停滞或下降。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内心的平静,才能达到正觉,即真正的觉悟。这里提到的“逆法”,即与常理相悖的方法,正是指回光守中这样的修炼方式。

9.阴符经与黄帝素问的启示:《阴符经》中提到“机在目”,暗示眼睛是观察内在与外在世界的门户。《黄帝素问》中讲到人的精气神都汇聚于头部的空窍,即眼、耳、鼻等感官器官。掌握并实践这一点,便能在长生和超升的道路上取得进展。

10.光的普遍性与回光的意义:光不仅存在于身体内部,也弥漫于整个宇宙,包括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乃至整个大地。光代表着智慧、生命力和宇宙的真谛。因此,当修行者能够回光时,他们不仅是在调整自身,也在与整个宇宙的光华相呼应,实现了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11.回光的效果:通过回光,修行者能够唤醒内在的光芒,这光芒与宇宙的光辉相互映照,使得修行者与天地万物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回光不仅影响个人,还能够触动整个宇宙,使山河大地的一切都随之回响,体现了个体与宇宙的和谐共存。

12.精华与目:人的生命精华向上汇聚于眼睛,这是人体的关键之处。眼睛不仅是视觉的器官,也被视为灵魂的窗户。若一天不静坐冥想,人的内在光芒(精神、意识)就会像无目的的光一样四处流散,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然而,哪怕只有一刻的静坐,也能让人洞察过去无数世的真相,理解所有现象的本质。

13.静坐与万法:所有法门最终都要归结到“静”字上,这是不可思议的奥秘所在。静坐的修炼需要从浅入深,从粗到细,最重要的是保持持续不断的努力。尽管修炼的过程会有起伏,但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一个广阔无垠、一切法自然的状态,这时才能说真正掌握了修炼的精髓。

14.反照的哲学:反照,即内观或自我反思,是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修行方法。孔子谈论“知止”,意在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极限;佛教倡导“观心”,强调观察和理解内心的波动;老子提出“内观”,主张向内观察自然的规律。这三种说法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关于如何通过内在观察达到自我认知和精神净化。

15.反照的实践难度:虽然“反照”这个词人们都能轻易说出,但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真正的反照是将自我觉察的心灵追溯到形体和精神尚未显现之前的状态,即在自己的身体中寻找天地未形成时的原始本体。现在的许多人仅仅在闲暇时短暂地坐下来,试图反思个人的私欲,便自认为是在反照,但这远远达不到反照的真正目的。

16.看鼻尖的正确理解:佛道两家教导的看鼻尖,不是要把意识固定在鼻尖上,也不是要求眼睛盯着鼻尖,同时心中想着身体的中央。实际上,眼睛看向哪里,心也随之到达;心在哪里,气也就随之而至。因此,如果眼睛和心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这会使精神分散,无法集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尖上,就像手指指向月亮,真正的目标是月亮(内在的平静和智慧),而不是手指(鼻尖)。

17.鼻端作为焦点的理由:选择鼻端作为视觉的焦点,是因为当眼睛完全睁开时,视线会望向远方,看不到鼻端;而当眼睛完全闭合时,又会进入黑暗,同样看不到鼻端。只有当眼睛半睁半闭,即“垂帘”状态时,视线恰好落在鼻端,既不会因过于关注外界而散乱,也不会因过于内敛而陷入昏沉。这种状态下,光(意识)自然地流入,无需刻意引导。

18.止观与中黄:在冥想实践中,“止”代表集中注意力,“观”则是观察和理解。佛教和道教虽用词不同——佛教称“缘中”,道教称“中黄”,但两者都指的是将心念集中在身体中央某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不需要特别去想象头内的某个位置,只需将注意力放在双眼之间齐平的地方即可。当心念稳定在这个位置时,内在的光(意识或能量)会自然涌现,无需过分在意中黄的具体位置。

19.实践与参考:在实际的冥想练习中,无论是进入冥想状态还是从中退出,都可以参考《小止观书》中的指导来进行验证和调整。这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止观方法,帮助修行者更好地掌握和深化冥想的技巧。

20.缘中

缘中的含义:“缘中”意味着以中道为指引,这里的“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位置,而是无处不在,遍布于整个宇宙。它指的是自然法则的核心,是万物生成和运行的根本机制。

实践中的应用:“缘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修行者在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原则。通过“缘中”,修行者可以找到进入更高精神境界的入口,但这个入口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的。

灵活性与妙处:“缘中”二字的含义充满了活力和微妙之处。它要求修行者灵活运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修行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修炼效果。

21.止观

定慧的体现:“止观”是定(静心)与慧(洞察)的结合,是内丹修炼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实践方法:每当念头升起时,修行者不应被动地坐着,而应主动探究这个念头的来源、它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消失的。通过反复的探究,最终会发现念头的起灭没有一个固定的源头,这便是见到了念头的真正性质。修行者不应再执着于寻找念头的起源,而是要认识到“心”本身是无法捕捉的,这一认识本身就是正观。

正观与邪观的区别:“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句话意味着当我们意识到心的不可捉摸时,我们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这便是正观。反之,如果修行者仍然执着于寻找心的起源,或者被念头所困,这被称为邪观。

回光的实践:在认识到心的无常和不可捉摸后,修行者应当继续维持内心的平静(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观)。止与观的交替进行,即定慧双修,构成了“回光”的修炼过程。其中,“回”代表静心,“光”代表洞察。只静心不洞察被称为“有回无光”,只洞察不静心被称为“有光无回”,这两者都不是完整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