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腌制食物中含有多种致癌成分,这些成分主要在腌制过程中产生或积累,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了解这些致癌成分的种类、产生机制及危害,有助于减少其摄入,降低健康风险。
(1)亚硝酸盐与亚硝胺:亚硝酸盐是腌制食物中最主要的致癌相关成分,其本身毒性较低,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胃酸环境、细菌作用)会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腌制食物(如咸菜、腌肉、咸鱼、腐乳)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防腐和增加风味,往往会加入大量食盐,而蔬菜、肉类中天然存在的硝酸盐,在细菌(如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亚硝酸盐。腌制初期(1-2 周),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升高,在第 7-15 天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在胃内酸性环境中与胺类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仲胺)结合,生成亚硝胺(如 N - 亚硝基二甲胺、N - 亚硝基吡咯烷)。亚硝胺能直接损伤食管和胃黏膜细胞的 DNA,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长期积累可引发癌变。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腌制食物的人群,体内亚硝胺水平是不食用者的 2-3 倍,食管癌发病率也相应升高。
(2)多环芳烃:部分腌制食物(尤其是熏腌、酱腌食品)中含有多环芳烃,这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癌性的化合物。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腌制过程中的熏制环节,木材、煤炭等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苯并芘、荧蒽等多环芳烃,这些物质会吸附在食物表面。此外,腌制原料(如肉类)在高温油炸或烤制后再腌制,也会产生多环芳烃。多环芳烃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芳香烃受体激活原癌基因(如 c-Myc、RAS),抑制抑癌基因(如 p53)功能,导致食管黏膜细胞癌变。实验研究发现,苯并芘可使动物食管癌的发生率增加 5-10 倍,且存在剂量 - 效应关系。

(3)高盐成分:腌制食物通常含有大量食盐(氯化钠),高盐摄入虽不是直接致癌物,但会通过损伤食管黏膜、增强其他致癌物的毒性而间接增加癌变风险。高浓度的盐溶液会导致食管黏膜细胞脱水、变性、坏死,破坏黏膜屏障功能,使黏膜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同时,高盐环境会促进胃内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而反流的胃酸会进一步损伤食管黏膜。研究显示,日均食盐摄入量超过 10 克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率是摄入量低于 5 克人群的 2 倍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高盐摄入来自腌制食物。
(4)霉菌毒素:腌制食物若保存不当,容易被霉菌污染,产生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展青霉素),这些毒素具有强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腌制的花生、玉米、豆类等,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 B1 是已知最强的致癌物之一,可诱发食管、肝等多个器官的癌变。展青霉素则常见于腌制的水果、蔬菜中,能抑制细胞 DNA 的合成和修复,促进细胞突变。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腌制食物更容易发霉,因此食用前需仔细检查,发现霉变迹象(如长毛、异味)应立即丢弃。
(5)其他有害物质:腌制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其他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在高温腌制油炸时产生)、甲醛(部分不良商家用于防腐)等。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和潜在致癌性,长期摄入会增加食管癌风险;甲醛是明确的致癌物,可直接损伤细胞 DNA,我国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