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体内有疾,出汗先知?医生提醒:容易出汗的人,排查一下这4种病

李阿姨今年58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可最近,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出汗。早上刚拖完地,后背就湿了一大片,有时晚上睡着睡着也

李阿姨今年58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可最近,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出汗。早上刚拖完地,后背就湿了一大片,有时晚上睡着睡着也会出一身汗。

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却笑着说:“年纪大了,出点汗排排毒挺好。”

可这天在菜市场碰到老邻居王姨,对方一听她的情况,立马劝她别大意:“我当初也是出汗多,结果检查出毛病,早治早安心!”李阿姨这才有点不安。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天气不热却一直冒汗?夜里总被汗湿醒?这时候,除了拿毛巾擦汗,我们更应该擦亮眼睛,问问自己——是不是身体哪儿出了问题呢?

一动就出汗VS不爱出汗的人,谁更虚?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式。当体温升高时,大脑中的下丘脑会感知到这一变化,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信号,激活分布在皮肤表面的汗腺分泌汗液。汗液从汗腺排出后,在皮肤表面蒸发,带走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人体主要有两种汗腺: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外泌汗腺遍布全身,负责调节体温的汗液分泌,而顶泌汗腺集中在腋下、乳晕等特定区域,分泌的汗液较浓稠,与体味的产生有关。

每个人出汗的多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体重、环境温度、湿度以及身体活动水平都会影响出汗量。

一动就出汗在医学上可能与多汗症相关。多汗症是指出汗量超出正常调节体温所需的情况,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全身性多汗症有时与内分泌疾病有关,也可能只与遗传有关。

多汗症可能会让人觉得身体虚,因为出汗多常伴随疲倦感。然而,适度多汗是身体健康的体现,因为它能有效散热,避免体温过高。

美国皮肤病学会的研究指出,多汗症患者在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能力可能优于普通人,他们的汗腺更善于应对热负荷。不过,如果出汗过多影响日常生活,比如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就需要关注潜在的健康问题。

不爱出汗在医学上可能与少汗症或无汗症相关。少汗症是指出汗量异常减少,甚至完全不出汗。这种情况可能是先天性的,例如遗传性无汗症患者天生缺乏功能性汗腺。

更多时候,少汗症是后天因素导致的,比如皮肤病(如银屑病)堵塞汗腺,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损害汗腺调控,或者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抑制汗液分泌。

在高温或运动时,少汗症患者无法通过出汗散热,体温可能迅速升高,导致中暑甚至热衰竭。此外,少汗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比如干燥综合征会同时影响泪腺和汗腺,导致全身干燥。而少汗症患者在极端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健康风险,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及时适应温度变化。

因此,出汗多少是个体差异的结果,受遗传、生活习惯和环境共同影响,一动就出汗和不爱出汗的人谁更虚,并没有统一答案。

出汗量异常,可能预示4种疾病

汗水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然调节机制,帮助散热和保持体温平衡,但当出汗量出现异常变化时,可能并不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应,背后往往暗藏一些健康问题。

1. 甲亢。

甲状腺是负责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腺体,这种激素对新陈代谢、体温调节等都有着重要影响。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身体的代谢速度加快。

结果,人的体温调节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容易感到过热,甚至在不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出大量汗。你会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地冒汗,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可能会觉得床单湿透。

2. 糖尿病。

糖尿病是另一种与出汗量异常相关的疾病,尤其是当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时。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现象,当血糖过低时,身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进行反应,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低血糖时,通常还伴随有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许多人可能会忽视这些微小的信号,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低血糖的反复发作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患者的汗腺有时也会发生功能改变,导致不适当的出汗增加,尤其是在夜间。

3. 更年期。

女性在进入更年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常常会经历所谓的“潮热”现象。这种潮热通常表现为突然的热感和大量出汗,特别是夜间。

更年期的出汗往往是由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紊乱。许多女性会感到自己突然变得非常热,甚至有时候温度并不高,但身体却在出汗。

更年期不仅仅影响汗水的分泌,还可能引发其他症状,如失眠、情绪波动、骨密度下降等。如果出汗现象过于频繁或严重,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调整身体状况。

4. 感染性疾病。

一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大量出汗,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时。例如,肺结核、风湿性疾病等都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激烈,从而导致大量的夜间出汗。

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感染的初期或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身体正在与病原体进行激烈斗争时,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体温升高,并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夜间的盗汗是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在细菌或病毒引发的长期发热过程中。

大量出汗后,我们做什么

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出汗帮助我们调节体温,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不适甚至健康问题。

1.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出汗时,身体不仅失去水分,还会流失钠、钾等维持正常功能的电解质。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出现脱水、乏力甚至头晕的情况。

因此,出汗后应立即喝水,建议选择含少量盐分的液体,例如在500毫升水中加入一小撮食盐(约1克),或者饮用市售的运动饮料,这些饮料通常含有适量的电解质,能有效补充流失的成分。

2.清洁皮肤以保持健康。

大量出汗后,汗液会残留在皮肤表面,其中含有盐分、尿素等物质,若不及时清理,容易堵塞毛孔或滋生细菌,导致皮肤问题,如痤疮或瘙痒。

出汗后应尽快用温水洗澡,将汗液和污垢彻底清除,保持皮肤干爽清洁。温水是较好的选择,因为过热的水可能刺激皮肤,而过冷的水则可能使身体受凉。

如果条件有限无法洗澡,可用湿毛巾擦拭出汗较多的部位,例如腋下、颈部和脚底。

3.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

大量出汗意味着身体消耗了大量能量,同时体温调节系统处于高负荷状态,这时继续活动可能加重疲劳,甚至引发中暑。

出汗后应找一个通风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10到15分钟,让心率和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避免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直吹风扇,因为身体从高温状态突然冷却可能导致感冒或肌肉不适。

无论是“冒汗”还是“不出汗”,都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信号。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我们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一动就出汗VS不爱出汗的人,哪个更健康?》.生命时报 2022-08-13

[2] 《容易出汗的人,排查一下这4种病》.生命时报 2024-08-12

[3] 《人出三汗,命比纸薄!这3种汗是身体在求救,其中1种是“中风汗”,别以为只是天气太热》.家庭医生 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