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曾经银行人都瞧不上的柜员岗,现在需要竞聘才能够得着

曾经拼命想逃离的玻璃门,如今成了许多人想回却回不去的港湾。曾几何时,银行柜员是金融学子们入行的起点,也是最想逃离的岗位。

曾经拼命想逃离的玻璃门,如今成了许多人想回却回不去的港湾。

曾几何时,银行柜员是金融学子们入行的起点,也是最想逃离的岗位。

不自由的作息、枯燥的操作、客户的抱怨以及并不丰厚的收入,让柜员岗位成为银行职业链条的“底层”。

然而,世事难料,如今在银行业,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反向晋升”的奇特现象。

许多曾经逃离柜员岗位的员工,现在竟争相想回到柜台后,甚至需要竞聘才能重新获得柜员资格。

一、逃离与回归的轮回

金融行业的就业格局正在悄然生变,那个曾经被银行人嫌弃的柜员岗,竟成了需要竞争上岗的“香饽饽”。

近日,有银行人透露,现在银行最不缺的就是柜员,其他岗位的员工想要退回柜员岗位,必须重新竞聘才能获得一席之地。

这种“反向晋升”绝非个别现象,越来越多离开柜台的人希望回归,这与以往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新入行的员工,都以柜员在岗时长论英雄,那种不自由感让银行人一天都不想多待,一旦上柜,就像被钉子钉在凳子上,连上厕所都费劲。

长期坐柜还会闹出各种慢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肩椎炎等,再加上工资低、客户难缠、营销任务重,柜员岗位曾是银行人最想逃离的地方。

曾经不屑一顾的基础岗位,如今却成了抢手货,答案或许就在于银行业各岗位的性价比变化中。

任务繁重是银行一线营销人员面临的普遍困境,从存款到信贷,从理财到保险,再到个人养老金开户、信用卡、代发工资等,个别员工身上背负的指标可能超过20项。

任务完不成,就会面临通报、克扣绩效等一系列处罚,带钱上班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且,加班文化在银行业已司空见惯,有些银行早上8点上班,晚上八九点才下班,周末还要参加培训或外出拓展客户。

经常性的加班,假期和生活根本分不开,处理不完的续贷,完成不了的指标,开不完的会议,让人越来越崩溃。

二、银行岗位困境的缩影

相比之下,柜员岗位的性价比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了。

现在有很多银行的柜员岗都能够严格按照营业时间安排上下班,下班后完成轧账等后续工作即可离开,大多数人晚上7点前都能下班。

虽然柜员岗位也有营销任务,但大多数银行不做硬性要求,完不成也不会被各种批评通报。

柜员岗一旦下班,基本上不会有人来骚扰你,相对清净,而那些营销岗位则是“007”,手机24小时待命。

银行业岗位观念的转变,背后是金融圈就业竞争加剧的现实。

硕士毕业生进入银行,从事柜员岗位的情况已普遍存在,通常大型银行都会要求新入职的营销岗员工,在柜员岗位轮岗半年至一年时间。

与以往相比,近年来大城市银行网点一线营销岗或管培岗的校招员工学历提升明显,导致高学历“轮岗中”的柜员数量激增。

金融圈就业竞争加剧正在成为现实,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减薪、缩编,收缩校园招聘规模。

银行管培生岗位,成为名校金融应届毕业生们为数不多的优质选择。

三、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面对银行业的巨变,银行人该如何应对?无论是选择留守还是转型,都需要新的思路和策略。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懂得数据分析、客户画像、风险控制的复合型人才,会越来越受欢迎。

2025年上半年,金融科技岗位的招聘量同比增长了200%,薪资水平也比传统岗位高出30-50%。

银行业正在向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要求员工从简单的“产品推销”转向专业的“顾问服务”。

还有银行试点“双轨晋升制”,顶尖的客户经理可以享受总行级专家待遇,薪资与支行长相当。

这种“能力为本”的机制,为年轻人开辟了新的职业通道。

而对于决定离开银行业的员工,凭借在银行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金融知识,可以尝试做独立的理财顾问或金融咨询师。

虽然收入可能不稳定,但自由度和成就感更高,创业和自由职业也成为越来越多银行人的选择。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银行网点数量同比减少6.2%,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主流趋势,未来5年内,预计有30%的传统柜员岗位将被智能设备替代。

与此同时,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新的岗位需求,如数字银行客户经理、金融科技运营等。

真正的职业安全感,不再来自于一纸编制,而是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