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后天之本:“脾”的千年中医智慧

在中医那浩如烟海的经典宝库中,五脏之脾宛如一颗散发着神秘光芒的明珠,承载着两千年来中医学家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所凝结的医

在中医那浩如烟海的经典宝库中,五脏之脾宛如一颗散发着神秘光芒的明珠,承载着两千年来中医学家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所凝结的医学智慧结晶。学中医经典,深入了解脾的奥秘,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健康奥秘殿堂的大门,对我们认识人体、守护健康大有裨益。

脾之形态与基础认知:藏于经典的微妙描绘

古人对脾的形态虽无如今精确的解剖数据,但从经典中也能窥探一二。《灵枢·本藏》提及“脾小则脏安”,这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就好比一座房屋,若结构紧凑合理,自然稳固安适。脾亦是如此,形态适中则功能正常,脏腑安和。而“脾坚则脏安难伤”,又仿佛在告诉我们,脾如同一位坚韧的卫士,质地坚实便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守护身体的安宁。

从经络学说来看,《灵枢·本输》指出“脾出于隐白”,隐白穴作为脾经的起始穴位,就像是一条大河的源头,虽看似渺小,却蕴含着无尽的能量,是脾经气血输注、运行的关键所在。这小小的穴位,如同一个神秘的开关,调控着脾经的气血运行,影响着身体的健康。

脾之生理功能:多面手的健康守护

脾的生理功能可谓丰富多样,堪称人体的一位“多面手”。

“脾主肉”“脾主肌”,《素问·宣明五气》与《灵枢·九针论》中的这两句话,揭示了脾与人体肌肉的紧密联系。肌肉的丰满与强健,依赖于脾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化。就像盖房子需要充足的建筑材料一样,身体的肌肉生长也需要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作为支撑。有数据显示,在脾胃功能良好的人群中,肌肉发达、体力充沛的比例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者。比如那些长期坚持合理饮食、脾胃健康的人,往往能轻松完成各种体力活动,而脾胃不佳的人则容易感到乏力、肌肉松弛。

“脾主涎”“脾为涎”,涎即唾液,脾的正常功能保证了唾液的分泌适度。唾液不仅能帮助我们咀嚼和消化食物,还具有杀菌、清洁口腔的作用。想象一下,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唾液分泌异常,要么口干舌燥,食物难以下咽;要么唾液过多,频繁吞咽,那该是多么尴尬的场景。

“脾主口”“脾开窍于口”,口是脾的外在表现。口的味觉、食欲以及口腔的健康都与脾息息相关。当脾的功能正常时,我们胃口大开,能品尝出食物的美味;而一旦脾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症状。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总是觉得吃什么都没味道,还以为是饭菜的问题,后来去看中医,才知道是脾虚导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脾胃功能恢复,食欲也渐渐好了起来。

“脾藏意”“脾主意”,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思维、记忆和意志。脾的功能正常,人的思维才会清晰,记忆力才会良好,意志也会坚定。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只有硬件(脾)正常运行,软件(思维、记忆等)才能高效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脾胃健康的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而脾胃虚弱的人则容易感到头脑昏沉,注意力不集中。

“脾藏营”,营即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脾将水谷精微化为营气,注入脉中,化为血液,滋养全身。这就好比一个高效的工厂,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必要的营养。如果脾的功能失常,营气生成不足,就会导致血液亏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等症状。

脾之病理表现:失衡带来的健康危机

“脾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特性。湿邪就像一个顽固的敌人,容易侵袭脾脏,影响脾的正常功能。当人体受到湿邪侵袭时,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阻碍,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或环境中,很多人都会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这就是湿邪困脾的表现。据统计,在梅雨季节,因湿邪困脾而就诊的患者数量会明显增加。

“脾喜温而恶寒”,寒邪同样会对脾造成伤害。过食生冷食物,就像给脾浇了一盆冷水,会使脾的阳气受损,运化无力。比如有些人夏天喜欢吃大量的冷饮,结果导致腹痛、腹泻,这就是寒邪伤脾的典型例子。

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健康网络

“脾肺,母子也”,在中医理论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脾的功能正常,能为肺提供充足的营养,使肺的呼吸功能正常。如果脾虚,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就会导致肺气虚,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就像一棵大树,根部(脾)营养不足,枝叶(肺)就会枯萎。

“脾为五脏之本”“脾为百骸之母”,这两句话强调了脾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个脏腑和组织器官都需要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全身性疾病的发生。

脾之养生与调理:顺应天时的健康之道

“脾主长夏”,长夏时节,湿气较重,正是养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注意饮食的调理,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山药等。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就像农民在农忙时节要合理安排劳作和休息一样,我们也要顺应天时,呵护好我们的脾脏。

“脾欲甘”,甘味的食物有补益脾胃的作用。但这里的甘味并非指那些高糖、高脂肪的甜食,而是指一些天然的、具有健脾作用的甘味食物,如大枣、蜂蜜等。适量食用这些食物,可以为脾提供所需的营养,增强脾的功能。

中医经典中对脾的论述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脾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学习中医经典,了解脾的奥秘,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运用这些智慧来守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在中医经典的指引下,顺应自然,调理脾胃,开启健康美好的人生之旅。

附:文献考证

脾黄。---《素问·经络论》

脾主肉。---《素问·宣明五气》脾主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脾主肌。---《灵枢·九针论》脾主涎。---《灵枢·九针论》脾主吞。---《灵枢·九针论》

脾主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藏肉。---《素问·调经论》脾藏意。---《素问·宣明五气》脾藏营。---《灵枢·本神》

脾为吞。---《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素问·宣明五气》脾合胃。---《灵枢·本藏》脾应肉。---《灵枢·本藏》

脾生肉。---《素问·五运行大论》脾恶湿。---《灵枢·九针论》脾欲甘。---《素问·五脏生成》脾为之使。---《素问·刺禁论》

脾喜刚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主长夏。---《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禀气于胃。

脾出于隐白。---《灵枢·本输》

脾乃营之源。---金李东垣《脾胃论》脾小则脏安。---《灵枢·本藏》

脾开窍于口。---《黄帝外经·五脏互根》脾肺,母子也。---清沈金鳌《幼科释迷》脾喜温而恶寒。---明万全《幼科发挥》脾为五脏之本。---明张景岳《类经》

脾为百骸之母。---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篇》

脾为阴中之至阴。---《灵枢·阴阳系日月》脾坚则脏安难伤。---《灵枢·本藏》

脾者,诸阴之首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脾主裹血,温五脏。---先秦扁鹊《难经》

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