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是不是有时候被孩子气到上头,忍不住想“打他一下,让他长记性”?比如2岁的娃把奶粉撒了一地,6岁的娃故意把作业撕了,你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手都抬起来了。

但我想跟你说,再生气也别打2岁前和6岁后的孩子——2岁前的娃还不懂“错在哪”,打他只会让他怕你;6 岁后的娃已经有了自己的小脾气,打他只会让他跟你对着干。
身边好多家长都吃过“打骂孩子”的亏,后来才明白,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打骂不仅没用,还会伤了孩子。
1、2岁前孩子“不懂对错”,打他不是“教规矩”,是留下心理阴影
萌萌才1岁半,有次趁妈妈不注意,把刚煮好的粥打翻在地上,烫得自己哭了起来。萌萌妈又心疼又生气,忍不住在萌萌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说过不能碰热的”。
可从那以后,萌萌变得特别胆小——看到妈妈抬手就会躲,听到妈妈说话大声点就会哭,甚至不敢再靠近厨房。萌萌妈这才慌了,赶紧咨询育儿医生,医生说“1-2 岁的孩子还没有‘对错意识’,他打翻粥不是‘故意捣乱’,是好奇或者没拿稳,你打他,他只会觉得‘妈妈会伤害我’,留下心理阴影”。
后来萌萌妈再也没打过萌萌,萌萌做错事时,她会先抱抱萌萌,再耐心教她“这个不能碰,会烫到”,慢慢的,萌萌又变回了活泼爱笑的样子。
2岁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还没学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们的调皮捣蛋,大多是因为“好奇” 或者“控制不好自己的动作”。

你打他,他听不懂“你为什么打他”,只会记住“妈妈/爸爸会打我,我害怕”,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胆小、没安全感,甚至不敢跟你亲近。别觉得“打一下没事,能让他记住”,对2岁前的孩子来说,耐心引导比打骂管用多了,多抱抱他、多教他,比啥都重要。
2、6岁后孩子“有了脾气”,打他不是“长记性”,是逼他叛逆对抗
小远刚上小学一年级,有次因为不想写作业,故意把作业本撕了。妈妈气得不行,拿起尺子就打了小远的手,说“你敢撕作业,我让你记住教训”。可从那以后,小远不仅更不想写作业,还学会了“跟妈妈对着干”——妈妈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妈妈说“不许看电视”,他就偷偷躲在房间里看;甚至有时候还会顶嘴“你凭什么打我,我就不写作业”。
妈妈没办法,只好跟班主任请教,班主任说“6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知道‘你在批评他’,也有了自己的小脾气,你打他,他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反而会用叛逆对抗你”。后来妈妈不再打小远,而是跟他聊“为什么不想写作业”,原来小远是觉得“作业太难了”,妈妈帮他把难题拆解开,小远慢慢就愿意写作业了,也不再跟妈妈顶嘴了。

6岁后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脾气,也知道“面子” 了。你打他,他不会觉得“我错了”,只会觉得“你在欺负我,我不服气”,甚至会故意跟你作对,让你更生气。别总想着“打他一顿就好了”,对6岁后的孩子来说,尊重他、跟他好好沟通,比打骂管用多了。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帮他解决问题,比啥都重要。
3、不同阶段有“好方法”,不打骂也能教好孩子,这才是真本事
王阿姨的孙女2岁时特别爱扔玩具,家里的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孙子6岁时特别爱玩手机,每天都要抱着手机玩好久。王
阿姨从来没打过两个孩子,而是用了不同的方法:对2岁的孙女,王阿姨会跟她玩“收玩具游戏”,说“咱们比赛谁收的玩具多,收完了奶奶给你讲故事”,孙女觉得特别好玩,慢慢就养成了“玩完玩具自己收”的习惯;对6岁的孙子,王阿姨会跟他约定“每天只能玩20分钟手机,玩完了咱们一起下棋或者画画”,还会跟孙子一起做手工、去公园玩,慢慢的,孙子对手机的兴趣就小了,反而更喜欢跟奶奶一起玩。

王阿姨说“我从来没想过打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找对方法,不打骂也能教好孩子”。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靠打骂”,而是“靠方法”——2岁前的孩子喜欢“玩游戏”,用游戏的方式教他规矩,他更容易接受;6岁后的孩子喜欢“被尊重”,跟他约定规则、陪他做喜欢的事,他更愿意听话。
别总觉得“不打孩子就管不好”,其实比打骂更有效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愿意花时间、找对方法,不打骂也能教出懂事的孩子,这才是为人父母的真本事。
写在最后
千万别打2岁前和6岁后的孩子,2岁前的娃太弱小,打他会留阴影;6岁后的娃有脾气,打他会逼叛逆。教育孩子不是“靠拳头”,而是“靠耐心和方法”。
对2岁前的孩子,多抱抱、多引导,用游戏教他规矩;对6岁后的孩子,多尊重、多沟通,用约定帮他养成习惯。

别再被“气上头”冲昏了头脑,不打骂也能教好孩子,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