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同盆地的武州山南麓,有一处长达一公里的断崖。在这里,五万多尊石雕造像静静矗立了十四个世纪。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公元五世纪全球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永恒见证。它藏着北魏王朝兴衰的秘密,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因。
石破天惊:三朝造像的艺术演变
云冈石窟从公元 460 年开始开凿,历经早、中、晚三个时期,在岩石上留下了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早期的昙曜五窟(16 - 20 窟),那可是直接体现皇家意志的作品。这五窟由高僧昙曜主持修建,五尊大佛分别对应北魏的五位帝王,把 “帝王就是佛” 这种政治理念刻进了石头里。其中 20 窟的露天释迦牟尼像最为有名,这座佛像有 13.7 米高,脸圆圆的,嘴唇薄,鼻子高,右边肩膀露在外面的袈裟样式,还有古希腊元老披袍的影子呢,这明显就是犍陀罗艺术传到东方的证明。
到了公元 471 年,石窟进入中期开凿阶段,1 - 13 窟的造像体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被称作 “音乐窟” 的 12 窟,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窟壁上刻着好多伎乐天人,他们手里拿着横笛、排箫、箜篌等十几种乐器,仿佛能让我们听到千年前的佛乐。6 窟的释迦佛洞更厉害,就像一幅石头做的连环画。中心塔柱四面刻着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成佛的故事,画面特别生动。而且,这时候佛像衣服的纹路雕刻已经有很明显的汉化风格了,线条特别流畅。这一时期的 “五华洞”(9 - 13 窟),装饰特别复杂漂亮,飞天、忍冬纹和佛教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当时高超成熟的雕刻技艺。
公元 494 年,北魏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晚期的石窟主要由民间开凿,像 4 窟、14 - 15 窟这些。这里的造像个头比较小,但是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15 窟又叫 “万佛洞”,四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小佛,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高,可每一尊的神态都不一样。民间工匠用他们质朴的手艺,让佛教艺术一直传承下去。从皇家主持建造的宏大工程,到民间的精巧创作,云冈石窟用石头记录下了艺术风格从雄伟壮观到精致小巧的变化过程。
文明熔炉:跨越山海的文化印记
云冈石窟的了不起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文明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好多不同文化融合的成果。北魏皇室特别包容,把印度的佛教教义、希腊的雕刻技巧、波斯的装饰图案,还有中原地区的审美传统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这种融合在佛像的衣服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早期佛像的右袒袈裟有中亚那边的风格,到了中期,就慢慢变成中原传统的那种宽袍大袖样式了,衣服下垂的褶皱处理,既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的立体感,又融入了中国画画线条的美感。
云冈石窟处在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点上,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石窟里刻的莲花纹来自印度,忍冬纹是从波斯传来的,而建筑上的斗拱、枋柱这些,又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样式。18 窟中立佛两边的胁侍菩萨,戴着高高的帽子,身上披着璎珞,既有西域贵族的华丽感觉,又有中原神仙那种庄重典雅的气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云冈石窟是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摩崖石刻也能证明这种文化融合。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墨客在岩壁上留下了题字,像 “太行小武当” 这些字,和北魏时期的造像刻在一起,说明不同时代的人都很珍视这份文化遗产。从佛教传到中国,到大家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云冈石窟早就不只是宗教方面的东西了,它成了中华文明包容特性的生动例证。
薪火相传:古今守护的文化接力
这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保护云冈石窟。到了近代,石窟面临水患、岩石松动等问题,现在的守护者们开始用科技来保护它。2021 年成立的云冈研究院,制定了 “十四五” 保护规划,还建了文物保护实验室,把保护工作推进到预防性保护和精细维护的新阶段。针对石窟的水患问题,科研人员和高校合作,研究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的情况,用科技手段给石窟 “治病”。
数字化保护让这些千年造像能永远保存下去。云冈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系统里,率先建成了文物数字资源先进计算中心,攻克了大型高浮雕石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完成了 11、13、19 等重点洞窟的数字化采集。通过 “数字云冈” 项目,游客现在戴上 VR 设备,就能 “走进” 那些没对外开放的洞窟,清楚看到造像的细节。这种把科技和文物保护结合起来的方式,既能保护好文物本身,又能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法治和全民参与也是保护石窟的重要力量。景区建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和周界技防系统,还设立了云冈文物保护法庭、公益诉讼室,形成了全方位的法治保护体系。当地村民也自发加入护林队和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从单纯的 “看门人” 变成了文化 “传承人”,形成了专业保护和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正是因为从古到今大家接力守护,云冈石窟才能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光彩照人。
行旅指南:触摸历史的实用钥匙
去云冈石窟游玩,“倒序游览” 是个好办法,能让你更好地领略它的魅力。建议先从 16 - 20 窟的昙曜五窟开始,这时候你体力最好,可以好好感受皇家造像的雄伟气势。然后去 9 - 13 窟的五华洞,品味中期汉化风格的精华。最后再去 5 - 6 窟等热门景点,这样能避开游客高峰。景区每天 9:00 - 17:00 开放,旺季(4 - 10 月)门票 120 元,淡季 100 元,京津冀晋内蒙古这五个省市的学生还能享受门票优惠。
在吃和住方面,选择很多。景区的食货街能吃到大同刀削面、浑源凉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刀削面口感筋道,汤汁浓郁,特别能体现晋北风味。住宿的话,可以选大同市区的酒店,交通方便,价格也实惠;也可以住在景区周边的民宿,早上能趁游客少,安安静静欣赏石窟。交通也很方便,从大同火车站坐快速旅游 603 路就能直达景区,自驾的游客可以把车停在景区有 1000 个车位的停车场。
参观的时候要注意:石窟里面不能开闪光灯拍照,不然会损坏造像的颜料;有些洞窟台阶比较陡,最好穿防滑的运动鞋;景区早晚温差大,就算是夏天,也最好带件薄外套。大家要遵守文物保护规定,别摸造像和岩壁,这样才能让这份珍贵的遗产一直传下去。
从昙曜开凿石窟,到现在人们用心守护;从犍陀罗艺术刚刚传入,到汉化艺术成熟,云冈石窟就像一本用石头写成的历史书,藏着文明融合的秘密。这里的每一尊造像,都见证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当阳光照进武州山谷,洒在 20 窟的露天大佛上,千年的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流转,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这份世界遗产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