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医生判我6个月,我偏要活得更漂亮:北京30+女孩的3个救命狠招

精准导航:绘制自救医疗地图当新加坡医生拒绝壳壳入组临床试验时,壳壳正因突发脊髓压迫坐在轮椅上难以起身行走。仅仅48小时前

精准导航:绘制自救医疗地图

当新加坡医生拒绝壳壳入组临床试验时,壳壳正因突发脊髓压迫坐在轮椅上难以起身行走。仅仅48小时前,她满怀希望飞抵狮城,期待着加入一个针对罕见肺癌靶点ROS1融合的临床试验,那是她耐药后的新希望。然而,命运在抵达的周末给了她沉重一击——突发严重的脊髓压迫。当时,医生和家属都认为壳壳的身体状况难以承受长途飞行的压力,需考虑留在新加坡进行治疗,手术费、护理费及家属陪护费用合计,预计在50-80万元人民币。壳壳思考再三做出了决定:“回国治疗!”周二深夜出发,周三直奔医院,周四第一个被推上手术台——一场及时的椎管减压术,将她从瘫痪边缘拉回,自费部分仅8000余元,与新加坡的天价预估相差千倍。

壳壳回国进行脊髓压迫手术

这场惊心动魄的跨国就医,只是她两年抗癌路上的一个片段。2023年4月,命运和她开了个残酷玩笑:体检CT报告上的描述完全符合癌症特征,PET-CT报告赫然显现多发转移,脊椎、盆骨、股骨、肋骨上布满了阴影,最终确诊为肺腺癌晚期。医生给出冰冷的预期:生存期约为六个月。

从此,壳壳的备孕计划、创业计划、旅行计划全部搁置,开始了艰难的求医之路。“在北京就医,要像将军排兵布阵。”壳壳的手指划过手机屏幕,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不同医院和科室名称。她深知,没有一位全能医生能解决所有问题。她将手机变成作战地图,标记着不同医院、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骨转移找骨科权威,脑部问题咨询神外专家,伽马刀有伽马刀的高手,内科方案则由肿瘤内科主导。

生病后壳壳需要服用各类药品,盒子攒了一抽屉

寻求新加坡的靶向药临床试验更是信息战的胜利。耐药阴影笼罩下,她在ROS1全球病友群捕捉到关键情报:一种针对耐药突变的新药正在全球进行临床试验。得益于海外留学背景和优秀的英语沟通能力,她主动向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NUH)和新加坡癌症中心(NCCS)递交邮件申请,最终新加坡癌症中心接受了壳壳的入组申请。只是,入组前夕的脊髓压迫,让第一次新加坡之行功败垂成。术后仅一个月,她再次前往新加坡,并最终成功入组。

壳壳前往新加坡入组

生命方舟:构建高效互助网络

自确诊起,壳壳便已出现几十处骨转移,她投入了大量精力,广泛搜集骨转移治疗资料,通过与病友的交流,一个小众的治疗方案引起了她的注意:西南医科大学正在开展新型核素治疗研究,探索镥177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案。

“既然副作用可控、花费在我承受范围内,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壳壳的行动力惊人:赴西南医科大学做敏感度测试,显示阳性;回京后,与病友和家人讨论可行性,慎重考虑后果断返回接受治疗。赌对了!体感明显改善,骨痛减轻,指标向好,这更坚定了她主动出击的信念。

确诊之初,壳壳开始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治疗日常和心路历程。无心插柳,这些分享成了连接同路人的灯塔。她首先创建了“北京就医交流群2023”,初衷简单:分享跑医院的经验,避免后来者踩坑。

每一次复诊,肿瘤医院都挤满了人

这个群迅速展现出独特的力量。成员多是北京本地患者或为父母在京治疗奔波的患者家属,他们信息检索能力强,逻辑清晰,行动高效。群内信息流转速度惊人:哪家医院哪个医生的号好挂、CT预约的窍门、特定检查在哪家医院排队更快、医保报销的隐藏门道、甚至哪个窗口的办事员态度更好……这些琐碎却关乎生存效率的细节,被实时共享、验证、沉淀。信息壁垒在真诚互助中被层层击穿。

更难得的是,群内自然沉淀出宝贵的“生态位”:

天鹅羽老师(化名): 前胸外科医生助理,肺腾助手主理人。他拥有庞大的医学信息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壳壳面临耐药的关键时刻,给出非常重要的意见。在许多工作人员没有详细解答的问题上,给出全面专业的回答,帮助很多迷茫的病友。

Nancy(化名):病友交流群副群主。非常善良热心的病友家属,在壳壳耐药进展期间,撑起整个群,给大家提供很多就医经验和情绪安抚。

小如(化名): 保险从业者。父亲晚期肺癌经免疫治疗,后奇迹般达到临床治愈,已停药多年。她用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为群友提供理赔指导和治疗希望。

小布(化名): 群内陪诊员。因父母均患癌,经济压力巨大,他利用对北京医院的熟悉,为外地病友提供刚需服务:代问诊及陪诊、预约CT/MRI检查,解决了异地患者“一周时间差”的核心痛点。

小强(化名): 基因检测公司从业者。虽在群内有业务属性,但口碑极佳,只推荐基础、必需的检测项目,拒绝天价忽悠,以专业和真诚赢得信任。

这个由患者发起、病友自治、专业人士无偿支持的社群,成了壳壳和众多群友对抗疾病的信息中枢和情感港湾。

坐标重构:在废墟上重建生活

疾病震碎了壳壳原有的生活结构,也迫使她重新校准生命的坐标。

药物副作用让她的体重激增四五十斤。一天,她默默整理出所有再也穿不下的瘦时衣裳,仔细打包,寄给了群里需要的姐妹,这个无声的举动,是病友间最朴素的共情。疾病也掀开了看似平静的生活,露出其下潜伏的暗涌:群里一位年轻妈妈,育有3个小孩,丈夫确诊时最小的孩子才两个月,她独自扛起养家重担,但却收入微薄,丈夫药费已然是家庭主要开支;另一位姐妹,生病后丈夫出轨,婆婆明确断供医疗费,月薪五千的她面对每月六千五的自费靶向药,生活彻底倒挂……

壳壳打包衣服寄给群里需要的姐妹

这些残酷的现实,让壳壳曾经的价值观崩塌又重建。在埃及尼罗河畔,看着熔金般的落日沉入河面,她不禁感叹“以前觉得人生必须抵达某些高峰,现在明白,能活着感受这一刻的壮美,本身就是奇迹。”

2024年2月壳壳和先生在尼罗河拍下绝美日落

曾经连绿萝都能养死的“植物杀手”,如今在阳台上种满了花草。清晨,看着叶片在阳光中舒展脉络,她触摸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丈夫的爱,则化作了最日常的守护。为了坚持喝抗炎蔬菜汤,但又嫌每日切配麻烦,丈夫便承担了这项“工程”:每周采购、清洗、切配好七天的份量,真空分装。冰箱里整齐排列的彩色蔬菜袋,是平凡生活里最踏实的英雄主义。

壳壳坚持每天喝蔬菜汤

未竟的远征:向死而生的旅程

因从事旅游行业,壳壳去过很多国家采风,也有淡季赠票,但今年7月,壳壳选择在旺季前往肯尼亚,“我知道脊椎支架经不起颠簸,但理性地讲,我的身体状态很难越来越好。”她想先去那些确诊前的心愿目的地,如今这些旅行计划却成了遗愿清单。

壳壳脊椎X光片(脊髓减压术后,双钛合金支架和钢钉永远留在身体里)

当群里有病友为孩子成绩焦虑时,她总会想:“除了青史留名者,多数人生终归是场体验——别为他人眼中的完美模板耗尽自己。”

从山东传统家庭的“标准人生”里叛逃,在疾病阴影下重构价值体系,壳壳的两年抗癌路已远超医学预期。壳壳的旅程远未结束,这位足迹遍布三十余国的旅行者,在生命的绝境中,绘制出了一张独特的“自救地图”。这张地图的坐标,由前沿的医疗信息、高效的互助网络、重构的生命价值以及对生活炽热不减的渴望共同锚定。当医学抵达其暂时的边界,这份不灭的渴望本身,或许就是最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她,继续这场向死而生的远征。

2025年7月,壳壳前往肯尼亚旅行

责任编辑:陈珊

排版编辑:双野一